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4:27:37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B、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给我解释下.
A不对是因为 未分离反而更应该出现在下部
B为什么不对?
D.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
首先,这个实验P是标记的DNA你懂吗?不懂得话追问一下~
然后你理解离心的过程吗?大颗粒会先沉下去,所以大肠杆菌沉在下面,噬菌体小颗粒在上清液中.所以你对A的理解是对的
离心时间过长肯定不会导致上清液中有大肠杆菌,因为时间越长,颗粒就越往下沉,所以B是错的
噬菌体感染细菌一段时间后,会在细菌内复制,然后组装成新的多个噬菌体,然后把细菌溶解,新的噬菌体就释放出来了,所以C是对的
D选项,首先P是标记的核酸,不是蛋白,就算个别蛋白中含P,也不会被标记,因为新的噬菌体的蛋白全部是在大肠杆菌内新合成的,不会含P标记
嗯,A.32P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所以侵染完后,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并不含标记的同位素,即分离与否不会影响上清液的放射性
B.较重的大肠杆菌只会存在于下层沉淀中,所以不会使上清液有放射性
C.下层沉淀中本来是较重的大肠杆菌,若是有部分裂解,从被标记的噬菌体复制而来的子噬菌体因为质量较轻而会进入上清液中,所以使上清液带放射性
课本上对这个实验的解释非常详细,...
全部展开
嗯,A.32P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所以侵染完后,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并不含标记的同位素,即分离与否不会影响上清液的放射性
B.较重的大肠杆菌只会存在于下层沉淀中,所以不会使上清液有放射性
C.下层沉淀中本来是较重的大肠杆菌,若是有部分裂解,从被标记的噬菌体复制而来的子噬菌体因为质量较轻而会进入上清液中,所以使上清液带放射性
课本上对这个实验的解释非常详细,仔细看看课本会有助于你对本实验的理解和把握,加油哦!
收起
Lz对生物不了解?高一年级下册第三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差速离心法将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大肠杆菌沉淀在下层,噬菌体颗粒漂浮在上层。
若搅拌不充分未发生分离就更应该带有放射性,故A说法不正确。
离心时间过长不会导致上清液中有大肠杆菌,时间越长,颗粒就越往下沉,离心效果越明显,故B错误。
新的噬菌体的蛋白由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在大肠杆菌内新合成,所以不会含32P标记 ...
全部展开
Lz对生物不了解?高一年级下册第三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差速离心法将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大肠杆菌沉淀在下层,噬菌体颗粒漂浮在上层。
若搅拌不充分未发生分离就更应该带有放射性,故A说法不正确。
离心时间过长不会导致上清液中有大肠杆菌,时间越长,颗粒就越往下沉,离心效果越明显,故B错误。
新的噬菌体的蛋白由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在大肠杆菌内新合成,所以不会含32P标记 如果知道32P是标记DNA中磷酸基团的话,D选项应该不用解释,这不符合客观事实。
若有疑问可追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