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8:40:04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编辑本段]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盘盂:pan yu
茹ru
译文
[编辑本段]
1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译文2.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寓意
[编辑本段]
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
读法(停顿)
[编辑本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编辑本段]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编辑本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编辑本段]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答案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编辑本段]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感悟】
我认为没有最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同年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今墓地尚在.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书·寒灯小话》).这说明李贽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思想与时代的限制,也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
全部展开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孔子不能决也。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收起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全部展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盘盂:pan yu
茹ru
1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译文2.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收起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全部展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收起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全部展开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去东方,遇间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太阳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觉热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对。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