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44:54
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句
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句
以送别为主题的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下面是他们的具体解释.
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 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班马”是离群之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少现环境的冷清,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南浦就和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屈原在《九歌》中就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诗句,江淹《别赋》中也有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句子.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以景衬情.“凄凄”渲染别情,“袅袅”倍添秋意.前者写内心凄凉愁苦,后者写秋景黯淡萧瑟.秋风萧萧,木叶飘零,秋风愈紧,别意愈与浓.此时此景,怎不叫人倍增离愁.
而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 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以上几首诗都通过生动地细节描写,来抒写对离人眷恋不舍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动作、心理传情,或以语言、声音达意.描写形象传神,离情真挚感人.
二: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工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惜别之感,表达含蓄“跟你离别的意绪呀!”不直说,立刻改口转折:“我和你一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别离又是客中之别,何必伤感呢!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三: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附: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四: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咏荆轲》)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诗句中用“已”和“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五: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诗作写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并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出蜀过荆门山,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出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船行甚急,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给人应接不暇之感;入句写水,船过荆门,平原开阔,作者视野为之一开.“入”字平中见奇,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用语贴切,力透纸背.颈联上句写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动感十足,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反衬船行之速.下句写日间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实则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以故乡水对自己万里送行的深情厚谊,反衬自己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