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21:19:29
如题.如题.如题.《红楼梦》里写了一大群聪明美丽、天真可爱的女孩子,可是她们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她们虽然各有不足,但她们真实,且各有其可爱之处.宝钗世故,但她体贴人情,豁达从时;黛玉小性儿,但她真诚;

如题.
如题.

如题.
《红楼梦》里写了一大群聪明美丽、天真可爱的女孩子,可是她们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她们虽然各有不足,但她们真实,且各有其可爱之处.宝钗世故,但她体贴人情,豁达从时;黛玉小性儿,但她真诚;探春对生母未免过于绝情,但她高雅脱俗,柔中有刚,有理家之才.况且她们个个聪明美丽.很显然,作者对于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都各有其欣赏之处.譬如说,那个和黛玉、宝钗鼎足而三的史湘云,作者就很欣赏她的性格.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正是贾宝玉的悲哀.但贾宝玉的思想是,即便没有路,也不走仕途经济之路.在这一点上,只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知音.林黛玉从未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所以贾宝玉深敬黛玉.贾宝玉既然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那么,也不必因为史湘云曾经规劝过贾宝玉“仕途经济”的话而过多地责备她.《红楼梦》的作者虽然不欣赏史湘云的正统思想,却非常欣赏她的性格.史湘云的出身其实比林黛玉还要孤苦.林黛玉幼年时失去母爱,不久,父亲又去世.可是,史湘云竟是“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小说第七十六回,在凹晶馆联诗的时候,史湘云曾经开导林黛玉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既然如此,为什么读者都同情林黛玉而忘掉那个比黛玉更苦的史湘云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林黛玉的招人同情,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部哀艳浪漫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是由青梅竹马自然地发展为知己之爱,生死之恋.而史湘云却是非常一般的,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虽然《红楼梦》第五回暗示读者,史湘云的婚姻也很不幸:“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但这种朦胧的暗示很难激发起读者多大的感情共鸣,所以史湘云不幸的婚姻没有在读者那里博得更多的同情.史湘云生下来就是一个孤儿,“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作者写黛玉,将人物置身于身世之悲和相思之苦中;作者写宝钗,将其置身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作者写宝玉,将其置身于“爱博而心劳”和他与家长的冲突之中.可是,作者写史湘云,却完全是另外一种笔墨.我们在读到有关史湘云的文字时,没有什么紧张的感觉.史湘云的出现,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欢快热烈的青春气息,读起来很轻松.史湘云不是没有个性,她也有和人生气的时候,但并不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贾宝玉听了史湘云关于仕途经济的“学问”,当场就予以驳斥:“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并说是林姑娘从来不曾说过这样的“混帐话”.难怪在屋外恰好听到此话的林黛玉说不出来的感动.宝玉的话说得很难听,他的原则性上来了,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史湘云并没有因此而和宝玉“掰了”,她和袭人“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史湘云和黛玉也常常有矛盾.有一次,史湘云失言,说演戏的小旦“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史湘云又常常夸薛宝钗,并嘲笑贾宝玉在黛玉面前的低声下气,因此也引起林黛玉的不满.可是,史湘云是个胸无城府的人,所以话既出于无意,心也就不存芥蒂,别人也就并不记着.作者描写史湘云,主要不是通过她和别人的冲突,也不是通过她的内心痛苦,而是通过她个人“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一个个特写“镜头”来完成的.作者两次写到史湘云的睡态.一次是和林黛玉对比着写的:“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林黛玉的睡态是一个凤姐形容的“风吹吹就坏了”的“美人灯儿”的睡态.史湘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欢蹦乱跳的姑娘,所以她睡觉的时候也不老实.一次是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嘴里还在“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的作诗.在大观园的少女之中,能够这样坦然地在花园石凳上睡觉的,睡得这么香、这么甜、这么美的,又这么富有诗意的,除了史湘云,再没有第二个人.作者把史湘云的“憨眠芍药裥”设计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作者对史湘云这个人物是多么喜爱.在大观园的几次诗社活动中,她的诗才和黛玉、宝钗也可以并驾齐驱.湘云最后的结局应不是雪芹先生所希望和所想的,黛玉焚诗稿魂归离恨天,最后能跟宝玉在一起的也就只有湘云了,这是前八十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