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9:01:5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发明创造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西族风俗(附:纳西族图片)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族风俗与习惯 点击:2671 2006-10-12 17:09:45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纳西族图片——纳西族的服饰图片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衣、食、住
  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现.自清以来,以木石为结构的瓦房普通流行于丽江城镇和坝区,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丧葬
  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角放一枪(火枪),村里的人听见,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来.将死人洗澡后穿上新衣服,用白毡掩盖全身,并放一只鸡在死者面前,然后点香点灯、磕头、包孝.请东巴念"孟精命"经.叙述死者身世、经历,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迹,把死者送给祖先.最后择日火葬(根据经济情况和死者生前的意见决定),送葬时将死者生前生产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与麦稻、包谷等粮食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若是土葬则撒在坟之四周,火葬则撒在焚场.葬后回家要赶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后就是“超度”,“超度”时男的用九匹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码要杀一头牲口.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焚尸,故纳西族在清末以后逐渐实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宁和其他少数山区还实行火葬外,几乎都改为土葬了.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婚姻习俗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其主要聚居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形态的残余.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封建伦理道德.丽江纳西族与汉、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结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三个程序.男女结婚年龄较早,小孩二、三岁或七、八岁订婚的很多,到十七、八岁即行完婚.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问八字、订亲、过大礼和完娶等几道手续.结婚时,男方除宴请三天亲友外,还要给女方很大一笔聘金;女方也要备办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儿许多嫁妆.因此,男婚女嫁都成为双方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姻关系中,丽江纳西族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舅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妇”).依据传统风俗,舅舅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另一种习俗叫抢婚(纳西语“密夫”,意为“拉姑娘”).通过抢婚结合的夫妻,不受社会歧视,与正常结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衾,死时共穴”的思想.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其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题,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quot;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53回答者: yev567 - 三级 2008-10-6 17:19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你勒
  相关内容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要25字左右! 42 2010-9-11
  • 如何尊重蒙古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壮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010-8-4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7 2010-7-13
  • 为什么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8 2010-6-10
  • 你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多吗? 2010-6-11
  更多关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
  等待您来回答
  成都7天连锁酒店哪个分店离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最近.
  经济适用房准购书到期后可以申请顺延吗?如果可以在那里办理呢?
  索尼爱立信u1i 怎样换铃声? 怎么没看见换铃声的,地方啊 ?
  4399弹弹堂的,跪求各位高手陪本小人打波谷王成普通.我名叫猫的家族,17级.17服,黄金海岸的
  8字成语大全,5个,我在电脑前等
  从武昌火车站到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狮子山街王家湾81号胡林明画室 怎么走?
  洛阳涧西哪里还有经济适用房?我想买
  昆山 哪里有索尼爱立信的服务网点?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首先是婚俗.新疆地区与中原大同小异:正式提亲、男方先向女方提,互赠荷包表心意(塔吉克人)、给嫁妆聘礼等,一如中原.新娘子结婚时要哭嫁,另外也顶盖头,路上也用红布遮挡一些避讳.由于牧民与农民生活方式不同,具体的婚礼风俗当然有不同之处,但这是由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中国新疆民俗》一书中谈到回族婚礼中故意拿新郎的父母取笑的例子,让他们反穿皮袄,或者锡伯族人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对方脸上抹黑,这都让我想起来河南老家的类似风俗,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的父母皆为乡人嬉闹捉弄的对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给脸上抹黑.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不是主要关注的人群,只是顺便提及,给“文明同源”找到了另外一项根据.
  再看葬礼.一般中国人都喜欢叶落归根,新疆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习俗,即便人死了,也要回到家乡,比如维吾尔人.最奇特的是,他们在人去世后要摆放为面朝西南!中东的以色列与埃及正在新疆的西南!其余的新疆地区居民的葬俗细节多为中原汉人熟悉的,如净身、用毛巾盖脸、嘴里含东西、手里抓钱等.由于新疆地区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他的外在形式接近于一般回民.
  葬礼结束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作为特别的纪念.这既符合中原的习惯也与中东的接轨,比如40天就是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所需要的一个周期,一般在这个时期会举行隆重的活动.中原传统一般三天出殡,七天为一个周期,一直到“五七”(35天)才告一段落,两者也基本一致.葬礼一般穿白,女的戴白头巾,两地的白孝巾也接近;新疆男人腰围白布,象征了披麻戴孝的习惯.在毡房门前树长杆、挂布表示死人.以上参考对象是主要生活在北疆的哈萨克族.
  最令我吃惊的是,某天我在翻新疆考古图片,发现古代新疆地区死者使用的两头尖尖的枕头:鸡鸣枕.我童年在河南老家看到死者所用的枕头竟然也是与新疆地区古墓里一模一样的鸡鸣枕!更奇怪的是我们也称呼“鸡鸣枕”.蜗居秦岭深山的河南老家人是怎样与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地区居民在古代就具有这同样风俗的,当时我就被迷惑了.但现在我不再迷惑,因为他们有同样的祖先,有同样的文明源.不过这是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一个推论,具体鸡鸣枕的流行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还有待考证.我印象中汉、唐时期新疆地区已经非常汉化,尤其是唐朝的一些新疆画面和长安的基本上看不出差别,想来这个时期的传播也未可知.
  这里插进一个新疆地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他们死后一般头朝东,与其他新疆少数民族相反;并且他们守孝49天,这点反而与中原的“7周期”不约而同了.另外我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他们墓地上的一个类似十字架的东西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两横一竖(而不是一竖一横)的符号在许多地方出现,并且尤其经常与墓地和宗教场所有关.我最近看《走进非洲》的电视节目,发现里面有中非的黑人跳舞,他们头上举着巨大的同样的符号!据说上面的一横代表了天,下面的一横代表了地,中间的竖代表天地之间的人.
  新疆少数民族的见面礼与中原不同,他们拥抱或贴面.他们非常有礼貌,传统中一般见面不是简单地说“你好”就完了,而是会把对方的亲属给一一问个遍,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恰好这两天我在继续看《走进非洲》,有一次看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的人们见面时同样把对方的亲人问个遍!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同胞是怎样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人们有同样习惯的,我只能用“全球文明同源”来解释.人类文明最初的起点都在中东地区,甚至在古代的撒哈拉沙漠一带,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分道扬镳,南北西东.
  在上面的习俗中,哈萨克人见面,问及对方的族源最少会问到七代,所以人们会尽量熟记七代祖宗.每个父母也会把讲述自己的族源作为严肃的任务来完成.在“阿肯”弹唱比赛中,人们专门追问对方的族源,直到对方回答不上来为止,有的“阿肯”会背诵自己30代之久的族源.这一现象让我想起来我在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时的一些困惑:在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录下他们的祖先的?《圣经》的族谱是怎样形成的?那么现在或许我可以说,他们在最古老的年代是靠口传唱诵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假如这个民族本身重视族源的传统,那么实际上专门的人可以诵唱族源或历史传说为业,使久远的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就出现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中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唱历史了,而其唱诵的艺人竟然很多是文盲,其背诵能力达到百万行,假如不是今天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真的要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以此来推论《圣经》的产生不成问题,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照样可以用语言来追念祖先.
  另外,在取名方面,由于新疆同胞不使用汉语,所以与中原的名字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名字的“国际性”却很引人入胜.比如大多与中东人物有关,甚至有土耳其或古埃及行政长官的职位做名字.
  女人的名字如:“泽依同”(橄榄)、“尼露拜尔”(荷花)、“阿娜尔”(石榴)、“阿娜尔古丽”(石榴花)、“曼丽坎木”(公主)、“祖母热蒂”(绿宝石),这些都说明了一些特殊的来源.石榴花、杏花与荷花是古埃及或者后期以色列人最重视的神圣花朵.绿宝石是古代中东地区,尤其是古埃及时代,带有浓重宗教崇拜色彩的一种古老装饰物品.橄榄更是中东的特产.“吾日耶提”(自由)和“阿特兰蒂”(正义)进入名字系列是否表明了失去家园被掳掠之后对于“自由”与“正义”的特殊渴望?“依拜蒂”(贞操)的人名是否显示了他们对祖先在中东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圣经》的教义很清楚地阐述了这一点.
  黔江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 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苗族能歌善舞.土家族的打击乐"打溜子"被音乐界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傩戏在酉阳农村还可见,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土家族的服饰,女装为左枉开襟,大袖,并滚镶二至三层花边的短衣,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妇女擅长编织'洒兰卡铺",亦称"土锦"、"溪州斑布"."西兰卡铺"用于做服装或被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所创造的.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及小孩的抱被都用这种"土锅"制作."土锅"质地厚实,经久耐用,花纹朴素,图案绚丽,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姑娘到了10多岁,就要织就最好的一块"西兰卡铺",出嫁时用来当盖头,赶歌舞会时用来做被风;若丈夫出远门,则用它为丈夫包衣物,表示妻子的心随时伴随在亲人的身边.
  "耍石磁"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石碰形状像鼓,中间有孔,用约1.6米长的木杆两端各穿一砣而成,是古代土家族人民用来防御敌人的武器."要石舵"时,单手或双手握杆举起,在头部上方交手旋转或向各方推出,作攻击状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