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0:26:17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全部展开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