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岳阳楼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3:50:21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岳阳楼记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岳阳楼记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岳阳楼记
含义: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与该句相关的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像身处垄亩而心怀“鸿鹄之志”的陈胜、“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这样的人物,真是不胜枚举.但就上述三例而言,也足以说明,历来成大事、立大业者,通常都是对处境的顺逆不管不顾,也不管在朝在野,心中都长存一种浩然正气,因而不管遭遇任何挫折,都能不坠青云之志、坚守人生大节.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倡导下,在仁人志士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对气节特别重视,气节观被从圣贤到百姓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广泛接受,作为人生的准则,并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它总是让人感觉到正气满宇宙,大节镇乾坤.而一个人只要养得浩然之气,其一生就必然充满活力,充满精气神.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
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自幼即仰慕死后谥“忠”的乡贤欧阳修、胡铨等,立志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在南宋抗元的群英谱中,文天祥无疑是其中桡楚.他在被俘后写的《过零丁洋》更是传颂千古的爱国诗篇,而诗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是他本人和历代爱国志士人生观的写照,也是其高尚气节的展现.不管是以前同朝为臣者前来劝降,还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都坚决表示“受宋恩为宰相,安肯事二姓”,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以至忽必烈都为有如此志节高尚之士而不能为己所用深感遗憾,而作史者也不得不盛赞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也是在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的危险时刻,让生命发出光辉的.其时,南明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清兵南下越过淮河、直奔扬州.面对蜂涌而来的清兵,史可法抱定“城亡与亡”的决心,与将士坚守孤城.围城的清兵统帅多铎数次致书史可法,劝其投降.史可法不加拆阅,就将来书投入火中.多铎恼羞成怒,疯狂攻城.城破之时,史可法拔刀自刎,被副将史德威等救下,但不巧与破城的清兵相遇.史可法临危不惧,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清兵将史可法带往统帅营帐,多铎再次劝说:“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既竭臣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史可法回答:“吾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多铎又说:“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答:“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不忠甚矣.我讵肯效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万民,不可杀戮.”(《明史·史可法传》)多铎劝说无效,就杀害了史可法.铮铮铁骨的史可法,以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成为南明抗清以身殉职第一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至个人生死,大至国家兴亡,时时处处都凸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观.而当气节需要以生命来换取时,历代有志有为之士无不表现出一种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正如文天祥临死前在其衣带中所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以上所举的苏武、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也是万世流芳的楷模.他们的志节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结合实际生活 对此句的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