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看好是什么版本的.2.尤其是要一战,二战,中东,美苏,全球化和多极化,现代社会生活等后面那部分的内容.你回答的是九上的内容啊.我要的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9:13:45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看好是什么版本的.2.尤其是要一战,二战,中东,美苏,全球化和多极化,现代社会生活等后面那部分的内容.你回答的是九上的内容啊.我要的是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看好是什么版本的.2.尤其是要一战,二战,中东,美苏,全球化和多极化,现代社会生活等后面那部分的内容.你回答的是九上的内容啊.我要的是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看好是什么版本的.
2.尤其是要一战,二战,中东,美苏,全球化和多极化,现代社会生活等后面那部分的内容.
你回答的是九上的内容啊.我要的是九下的内容。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看好是什么版本的.2.尤其是要一战,二战,中东,美苏,全球化和多极化,现代社会生活等后面那部分的内容.你回答的是九上的内容啊.我要的是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建立政权: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迁都:1918年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5、十月革命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除数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同战败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分别签订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样,通过两次会议,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二、巴黎和会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2、召开的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脏
3、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
4、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5、《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分脏的特点),经济方面:德国和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6、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7、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三、华盛顿会议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的时间:1921—1922年
3、操纵国:美国
4、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5、《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1、爆发的时间:1929年—1933年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
3、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人民购买力低下这一矛盾导致.
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5、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6、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走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实行的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实行的时间:1933年
3、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新政的中心:产业复兴法
5、新政的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6、主要内容: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7、对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8、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9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0、新政的“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
(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
(2)标志: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3)影响: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
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3、签署地点:华盛顿
4、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影响: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国:美、中、英
(3)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日本侵占中的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2、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通过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
二、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红军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西欧的振兴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2、1967年欧共体成立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苏联解体
1、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1991年8月19日发生“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解散
4、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
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
2、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1)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出现跨国公司;(2)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经济贸易及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2、形成的表现:(1)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2)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同消共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2)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3)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奖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强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功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4、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面临全人类关心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计算机网络技术
1、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网络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2、南方古猿经过长期劳动,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学会了制造工具,成为完全形成的人。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主要代表见教材第3页表格。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开始出现现代人...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2、南方古猿经过长期劳动,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学会了制造工具,成为完全形成的人。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主要代表见教材第3页表格。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开始出现现代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4、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原始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阶段。
5、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①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②妇女在劳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6、父系氏族社会特点:
①出现了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
②婚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③男子以梨耕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④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7、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出现家庭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为奴隶,出现私有制——军事、行政和宗教贵族首领成为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标志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
第二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古埃及
1、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
2、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国王权利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是规模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佛拉金字塔前
二、新月沃地的古国
3、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地区;
4、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开始出现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
5、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仑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6、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利益(目的),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历史地位)。
三、古代印度
7、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8、雅利安人推行的“种姓制度”(见教材第12页表格),实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9、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发生在大河流域(因此古代亚非产生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古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北纬20~40度之间,原因是这一区域的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
1、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之源。
一、古代希腊文明
2、古代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发祥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约公元前1200年消亡。
3、约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一系列城邦形式(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是其典型代表。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这种文明形式属于海洋文明,与古代大河流域的亚非奴隶制国家以农业经营为主不同。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
(1)全盛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③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雅典全盛出现的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伯利克里改革措施:
①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人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是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对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认识:
(1)政治实质:是只对奴隶主民主,而对广大奴隶专政的一种奴隶制性质的政治制度。
(2)这种奴隶主民主政治,调动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为雅典达到全盛奠定了政治基础。
(3)对后来西方的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雅典 近海 工商业发达
海上交通便利 崇尚文化
奴隶主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斯巴达 内陆 以农业为主 崇尚武力 社会生活军事化
6、雅典城邦与斯巴达城邦的区别: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7、经过:
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元老院掌握实际统治大权。
②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于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
③公元前1世纪,发生严重社会危机,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由共和国变成帝国。
④公元1、2世纪,帝国由于内战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局势安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⑤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⑥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人灭亡,标志西欧奴隶制结束,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中古社会)
⑦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
国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繁盛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先进
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2、主要内容:(见教材27页)
3、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大化改新后:
①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
②并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③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5、背景: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相互仇杀,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外部势力入侵;②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6、经过:
①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在麦加传教受到麦加贵族排挤和迫害;
③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622年因此被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④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⑤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6、特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的过程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7、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过正中的作用: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
(2)伊斯兰教是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的国家提供了组织形式。

第五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采邑,指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
(1)时间:8世纪前期
(2)内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影响:①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②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2、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和影响
(1)由于西欧长期动乱,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罗马教廷发展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丕平献土”的故事反映了这一特点)
(2)教皇和教会通过接受各国君主赐增地产和本身巧取豪夺,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3)教皇和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向悖的“异端”思想。(布鲁诺被罗马教廷用火烧死)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3、10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
4、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法国琅城是典型例子。
5、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层,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6、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又称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第六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公元前5世纪早期~公元前5世纪中期,波斯三次侵略希腊,最后希腊彻底战胜波斯。
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这是东西方文明一次重要碰撞,希腊的胜利,使世界最终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并立共存的形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东征路线: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到达印度。
2、影响:一方面,征服的过程充满暴力,给征服地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错金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公元前27世纪,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2、帝国的疆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抵撒哈拉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2世纪时,罗马地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3、罗马帝国的 “黄金时代”:公元1、2世纪,帝国由于内战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局势安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4、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
一方面,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给征服地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罗马文化也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主要表现:①使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②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第七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熟悉古代欧亚非陆地和海洋两条传统商路。(见教材45页地图)
2、在古代欧亚非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交换各地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中以阿拉伯人为主。
3、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①将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将阿拉伯天文学、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②使(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传遍了全世界。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4、马可•波罗来往中国和意大利的经过:
(1)来程: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达到地中海,经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过中亚沙漠,再经过喀什、敦煌,于1275年达到元朝首都——大都。
(2)回程: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苏门答腊,出印度洋,经波斯,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
5、《马可•波罗行记》影响:对新航路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为欧洲地理学家绘制早期世界地图起到参考作用。
三、世界各地区人民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世界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②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十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发生的背景: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华的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兴起了很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2、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即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4、文艺复兴的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
5、代表人物和成就: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哥白尼——波兰——提出太阳中心学说
6、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7、原因:根本原因是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直接原因:到东方追求财富(黄金);奥斯曼土耳其兴起阻断了东西方传统的商路。
8、经过:
航海家 时间 支持国 方向 成就 意义
迪亚士 1487年 葡萄牙 向东 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 1492年 西班牙 向西 达到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1497~1498 葡萄牙
向东
达到印度 第一个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环球一周 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9、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下面还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