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磷的同位素,32应该写在左上角在这里写不出来)”这句话不对,那我想知道上清液中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9 01:04:38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磷的同位素,32应该写在左上角在这里写不出来)”这句话不对,那我想知道上清液中为什么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磷的同位素,32应该写在左上角在这里写不出来)”
这句话不对,那我想知道上清液中为什么会有放射性?解释清楚了最终由250分悬赏,
是32P标记的,所以只标记DNA,按理来说,上清液应该是亲代噬菌体外壳,沈淀物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按理说不应有放射性。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磷的同位素,32应该写在左上角在这里写不出来)”这句话不对,那我想知道上清液中为什么
你打开书P45.
然后看到最上面那段话“经过短时间保温”
知道为什么是短时间么
其实与你的问题是如出一辙的
因为时间久了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死亡裂解.而噬菌体便会从细菌中跑出,使分离后上清液含有噬菌体.因此具有放射性
而我们知道沉淀物是指细菌(因为它密度比较大),噬菌体密度较小.
因此脱离细菌后.经过分离便处于上清液中了.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用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大肠杆菌去培养噬菌体,就会得到DNA上含有32P的噬菌体,就是细菌在它体内复制,然后释放。
离心的目的就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即在离心的时候,细菌相对较重,是属于沉淀物的部分,而上清液中含有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所以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
全部展开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用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大肠杆菌去培养噬菌体,就会得到DNA上含有32P的噬菌体,就是细菌在它体内复制,然后释放。
离心的目的就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即在离心的时候,细菌相对较重,是属于沉淀物的部分,而上清液中含有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所以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
收起
离心后,沉淀是细菌残渣,细胞壁,包括壁外侧的亲代病毒外壳,未破裂的细菌
而上清液中含有子代病毒
太厉害了都忘了啊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离心后上清液含放射性物质,就是35S,表明噬菌蛋白质体未进入细菌,用32P标记的一组则在沉淀物中检到放射性同位素,即32P,说明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S仅存于蛋白质,99%的P在DNA,说明遗传物质是DNA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标记蛋白质的32S,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32P是标记DNA的。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然后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培养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发现沉淀物细菌内部无放射性,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DNA同样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检测出沉淀物细菌内有放射性。...
全部展开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标记蛋白质的32S,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32P是标记DNA的。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然后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培养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发现沉淀物细菌内部无放射性,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DNA同样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检测出沉淀物细菌内有放射性。
收起
这个实验中,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32P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用噬菌体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仍在细菌外。噬菌体会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外壳和遗传物质,这时就能得到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大量的子代噬菌体被合成,就会引起大肠杆菌细胞的裂解。
实验第三步,通过离心的方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噬菌体...
全部展开
这个实验中,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32P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用噬菌体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仍在细菌外。噬菌体会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外壳和遗传物质,这时就能得到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大量的子代噬菌体被合成,就会引起大肠杆菌细胞的裂解。
实验第三步,通过离心的方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噬菌体外壳较轻,离心后,属于上清部分。大肠杆菌个体较大(相对噬菌体),离心后会沉在底部,而合成的子代噬菌体未被释放,也会沉在底部。
上层会不会出现放射性,取决于离心的时机。如果放置时间不是很久,只有少量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会少量的进入溶液。而密度梯度离心无法分离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壳,上清液会有微量放射性,并不会干扰试验结果。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大肠杆菌开始大量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上清液的放射性就会加强,从而会造成实验的误差。
收起
两种可能:
1.有部分噬菌体并没有侵入到细菌内。
2.培养时间过长,一部分细菌已经裂解,其中的噬菌体从细菌内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所以清液中会有放射性。
理论上来讲,32P是随着亲代DNA进入细菌中,在细菌中繁殖后代,32P是存在子代噬菌体中。但是要考虑到几个特殊情况:第一,亲代噬菌体不是百分百进入到细菌当中;第二,子代噬菌体要裂解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细菌,在这个过程中会进入到溶液中。离心时上清液是噬菌体,沉淀是细菌。大部分子代噬菌体都存在细菌中,所以放射性强,但是还有少部分在上清液中,所以也有少量放射性。...
全部展开
理论上来讲,32P是随着亲代DNA进入细菌中,在细菌中繁殖后代,32P是存在子代噬菌体中。但是要考虑到几个特殊情况:第一,亲代噬菌体不是百分百进入到细菌当中;第二,子代噬菌体要裂解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细菌,在这个过程中会进入到溶液中。离心时上清液是噬菌体,沉淀是细菌。大部分子代噬菌体都存在细菌中,所以放射性强,但是还有少部分在上清液中,所以也有少量放射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