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求好文章,有亲身感受的,最后不要抄袭,字数1000可上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7:16:40
柴静《看见》读后感,求好文章,有亲身感受的,最后不要抄袭,字数1000可上传
柴静《看见》读后感,求好文章,有亲身感受的,最后不要抄袭,字数1000
可上传
柴静《看见》读后感,求好文章,有亲身感受的,最后不要抄袭,字数1000可上传
之所以会买柴静的《看见》来看,还是因为之前看过柴进主持的节目才来看的,不过买来之后,却没看,直到这次端午节,我才趁着假日看了.
阅读《看见》是在三天内断断续续完成的,期间鼻酸含泪无数次,有两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来.一次是开始阅读的那个晚上,久未读书的我被真实的文字和事例拍打着内心,看到第二章节讲述非典时生命的脆弱,一个没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红肿.而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如此动情的时候,就看到了临近书末的药家鑫事件.
非典时期发生在我的小学,具体情形已经记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种种骇人之处、学校每日查好几次的体温和教室里浓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静书中描写的场景与我记忆中能重叠并不多,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触动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惊觉我离这想要接近的真实社会原来这样远.
记得2012年11月26日,BBC中文网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BBC新闻学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四种新语言网页,里面包括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价值观、报道原则,以及专业操守等,是一流媒体为行业人才制定的规则.这不仅属于BBC.
全世界的新闻人都有克朗凯特口中的“独立的迫切性”,于是点进去仔细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创报道》.其实每一篇报道都是记者的原创,但是我还是一直在想原创中要夹带多少来自记者的主观思想.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对事件产生偏激情绪.“不偏不倚”是所有BBC新闻报道的标准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难.记者是以人出发去探求事件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就很难保证不会被当事人左右态度.柴静说看到贵溪翻坠水塘的校车中幸存的5岁的贝贝眼神中的创伤和委屈,不可能没有情绪,但想要认清现实,只能老老实实,从愤慨出发,向事实走去.
无论如何,应当把对事件判断的权利移交给大众,所以报道的时候,记者和所属媒体应该对报道的准确性负责.
因为追星,所以看过太多报纸和媒体为了噱头而做的不实报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标题党,如果明星追究则告上法庭或者媒体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选择置之不理,也更加恶化了这一现象.有时候大众就成为被媒体愚弄的对象,同样一个事情兜兜转转却发现不过是游戏一场,这种感觉让人恼怒.很多人不把娱乐新闻当做新闻看,可是既然叫做“新闻”,就是属于这个行业的,一些小事能够折射更多现状.
新闻本应该是件挺严肃的事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柴静的《看见》,让我看见,也让我对自己以前的观点有了很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