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成语故事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妙笔生花的成语故事\雕梁画栋的成语故事\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6:05:28
急需成语故事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妙笔生花的成语故事\雕梁画栋的成语故事\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急需成语故事
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妙笔生花的成语故事\雕梁画栋的成语故事\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急需成语故事余音绕梁的成语故事\妙笔生花的成语故事\雕梁画栋的成语故事\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余音绕梁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妙笔生花
其一
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当时著名的文人陆陲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其二
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见四周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枝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在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便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李白梦醒之后,反复回想梦中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后来,李白云游到黄山,一见这支生花巨笔,不觉失声大叫:“以前我梦中所见的生花巨笔,原来就在这里.”
据传说,自从李白见到“梦笔生花”后,名诗佳句便源源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