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只写一些如槐树,秋蝉等清静的景色,而不写哪些如长城,圆明园等具有浓烈色彩的景物,请集合主,客观原因以及当时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6:26:40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只写一些如槐树,秋蝉等清静的景色,而不写哪些如长城,圆明园等具有浓烈色彩的景物,请集合主,客观原因以及当时写作背景,
郁达夫《故都的秋》
为什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只写一些如槐树,秋蝉等清静的景色,而不写哪些如长城,圆明园等具有浓烈色彩的景物,请集合主,客观原因以及当时写作背景,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只写一些如槐树,秋蝉等清静的景色,而不写哪些如长城,圆明园等具有浓烈色彩的景物,请集合主,客观原因以及当时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