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有吗?给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6:18:02
庄子简介有吗?给我庄子简介有吗?给我庄子简介有吗?给我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简介有吗?给我
庄子简介有吗?给我

庄子简介有吗?给我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人物简介
  庄子半身画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子形象(10张)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编辑本段
  学说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 庄子画像[1]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编辑本段
  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危险!) 
  庄子半身像[2]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注:原句全部: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句读由人,残句戕人.古文最好上下连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夏虫不可以语冰者(对于只在春夏两季活着的虫子不必讲冬天的事,意思是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对于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对它讲大海的广阔,意思同第7句: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1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2、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1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3]14,、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7、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编辑本段
  庄子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 庄子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河南民权塑像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 “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编辑本段
  历史地位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 庄子像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曾经“庄周梦蝶”,他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他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
  文学地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编辑本段
  道教传承
  妙真道,为道教隐宗,道教众多流派中之奇葩,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和中古时期重玄 庄子半身像派的延续,奉《道德经》《南华经》为正典,奉庄子为开宗祖师,随着中古时期道教的诞生和发展,开始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为本主神,认为庄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教义上,强调对“真”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同时附以真艺之术,即艺术素养的提升,如“诗”“书”“画”“乐”的修习,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结合,被后人称为“雅道”.妙真道一向以隐逸静修为本,被誉为“真道士”,近现代妙真道著名掌门人有67代李道然道长,燕玄乙道长、李玄清道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