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8:26:51
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

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
2首哲理诗
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

2首哲理诗急需2首古代的哲理诗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赏析一】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