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语文八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这修辞手法的定义.要定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1:09:15
急需语文八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这修辞手法的定义.要定义!
急需语文八种修辞手法的定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这修辞手法的定义.要定义!
急需语文八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这修辞手法的定义.要定义!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许多记者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
全部展开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