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靠什么繁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2:56:36
藻类靠什么繁殖
藻类靠什么繁殖
藻类靠什么繁殖
孢子
主要靠孢子繁殖,在水温度与水成分适宜的情况下它会大量的释放孢子
藻类植物的营养繁殖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细胞分裂】有些单细胞藻类植物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繁殖的。母细胞分裂为两半,子细胞逐渐成长,并具有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裸藻、硅藻、绿藻门中的原球藻属和蓝藻门中的色球藻属等是通过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断裂】一些群体、丝状体或叶状体的藻类,由于动物摄食,流水冲击或细胞间胶质膨胀分离等作用,使藻体断裂或破裂成小的断片、小块或小段。每一断片、...
全部展开
藻类植物的营养繁殖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细胞分裂】有些单细胞藻类植物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繁殖的。母细胞分裂为两半,子细胞逐渐成长,并具有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裸藻、硅藻、绿藻门中的原球藻属和蓝藻门中的色球藻属等是通过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断裂】一些群体、丝状体或叶状体的藻类,由于动物摄食,流水冲击或细胞间胶质膨胀分离等作用,使藻体断裂或破裂成小的断片、小块或小段。每一断片、小块或小段能再生成一个成熟的藻体。在绿藻门的丝藻属、裂丝藻属、蓝藻门的粘球藻属以及褐藻门的马尾藻属等藻类植物中,藻体断裂是普遍发生着的。
【出芽】 有的藻类植物,如原管藻属(绿藻门),其泡囊状的气生部分常生出一个侧芽。小芽脱离母体后发育成具有自己假根的另一个新藻体。
【珠芽】 有的藻类植物,如轮藻属,在其藻体基部的假根上或茎基节上可长出小结节,称为珠芽。珠芽内含有淀粉,类似种子植物的块根或块茎。可由珠芽生长发育成新的轮藻体。
【藻殖段】 是丝状体蓝藻的繁殖小段。藻殖段的形成是由于丝状体中某些细胞的死亡,或形成异形胞、或在两个营养细胞间形成双凹形的分离盘,或动物取食以及机械作用等将丝状体分成许多小段,每一小段称为一个藻殖段。每个藻殖段发育为一个新的丝状体。
【繁殖枝】 在黑顶藻属中(褐藻门),有某种变形枝,通常为楔形,具有两个或三个短的或长的突起,含有丰富食物。这种结构称为繁殖枝。每个繁殖枝脱离母体后生长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收起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藻类一般是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生殖
藻类可进行营养繁殖(透过细胞分裂或断裂)、无性繁殖(透过释出游动孢子或其他孢子)或有性繁殖。有性繁殖通常发生於生活史中的艰难时期(如於生长季节结束时或处於不利的环境条件下)。
藻类大多以孢子生殖
藻类的生物学特性
一、藻类的形态、结构。
浮游藻类大多数是单细胞种类,在生理上类同于植物细胞,只是细胞较小,仅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藻类可划分为: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等,在不同的水体类型和营养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优势藻属。在淡水中,蓝藻中的微囊藻和硅中的颗粒直链藻一般被认为是富营养型湖泊的典型代表。
藻类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有活性的细胞质膜...
全部展开
藻类的生物学特性
一、藻类的形态、结构。
浮游藻类大多数是单细胞种类,在生理上类同于植物细胞,只是细胞较小,仅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藻类可划分为: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等,在不同的水体类型和营养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优势藻属。在淡水中,蓝藻中的微囊藻和硅中的颗粒直链藻一般被认为是富营养型湖泊的典型代表。
藻类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有活性的细胞质膜,有一系列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和内含物。包括:细胞壁、核、色素和色素体、储藏物质、鞭毛。其中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其余所有藻类都属真核细胞。原核蓝藻结构保守,代谢途径多样化:真核藻类在结构上高分化,代谢途径保守。
二、藻类在水体中的悬浮机制。
藻类作为光合自养生物要维持不断的生长就必须能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真光带区域。Smayda认为,水的运动对藻类等浮游植物的悬浮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水运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非游动的浮游植物将会下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种群的典型下沉速度为0.1m/d到1~2m/d。
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有几个因素:体型大小、密度和体型阻力。一般而言,藻类可通过如下途径来适应悬浮生活:
分泌黏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形成气囊壮物质,如蓝藻细胞的伪空胞;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如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产生气体、脂肪或油珠等物质;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的摩擦抵抗力,如某些硅藻和甲藻的细胞表面有刺或突起,其下沉时的阻力就大许多倍。
水的粘滞性随温度而改变。从0~25℃同一个体下沉速度就快1倍。
概括而言,浮游藻类减小平均密度的机制包括:①储存相对密度较轻的脂类;②离子调节;③在蓝细菌中,分泌黏液质或产生伪空胞。
三、藻类在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点
藻类的生存环境是异质的,从时间上看,最显著变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强度、水动力学特性、营养物可利用性等,这些变动可在不同的时间水平上得以反映。
湖泊水体具有垂直的异质性。以温带深水湖泊为例,水柱温度分层过程既是水层物理性状分层的原因也是结果。每一分层有其特有的运动、温度、水密度和盐度。渗透压也随水层深度呈现梯度变化。以水温为例,垂直分布随湖水深度的变化而不同。长江中下游的浅水湖,全年以正温层为主,冷空气侵袭时出现短暂的逆温现象,阴雨天则呈同温层分布,接近多循环型;内陆深水湖夏季属正温层,春秋属同温层,冬季冰层下呈逆温层,输双循环型;外流深水湖春夏秋三季为正温层,夏季出现明显的温跃层,冬季近于同温层。
由于不同深度水层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和水体热力学状态的显著差异,藻类分布在
按生物学竞争排斥原理,在某一水体最终应仅剩下一个或几个最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种类,但实际在同一水体中可以同时有10~50种藻类共存,这可以有几种解释:
⑴不同藻类具有各自的营养物需求特征,不同藻类被不同营养物所限制,避免了直接竞争,使许多种类生活在一起成为可能。
⑵浮游动物的摄食增加了藻类共存的机会。摄食降低了藻细胞的总生物量,从而减缓了对营养物资源的需求强度,进而缓和了种类间竞争营养物的程度。又因为了不同的浮游动物摄食有种类和大小的选择性,通过对优势种类的摄食,可利于大多数相对劣势的种群的生存。
⑶湖泊混合层和海洋并不是均质的。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温度、营养的垂直梯度分布提供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争降到最小。另外,藻类在生理功能上的昼夜节律也为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暂时的异质化条件。
总结藻类的生物学特性,可以看出藻类的生长态势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具体包括水温、光照、地形、共存生物等等。
二、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
在正常环境中,藻类生长多数在光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活。在白天,藻类依靠体内的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素等光合作用色素,从H2O的光解中获得H2,还原CO2成【CH2O】n。其化学反应式为:
CO2+H2O→【CH2O】+O2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基本物质,类胡萝卜素是辅助色素,它和叶绿素相结合,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吸收有害光,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容于水或释放入大气。
藻类光反应最初的产物ATP和NADPH2不能长期储存,它们通过光周期把CO2转变为高能储存蔗糖或淀粉,用于暗周期。在夜晚,藻类利用白天合成的有机物做底物,同时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
⑴营养因子与藻类生长
营养因子是藻类生长和增殖的根本,藻类细胞由2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C、O、H、N、P、S、K、Mg、Ca、Na、Cl等11种元素占细胞干重或无灰分干重的0.01%以上,称为大量元素。其余的元素,如Fe、Mn、Cu、Zn、B、Si、Mo、Co等含量较低,被称为微量元素。对绝大多数水体而言,限制藻类生长的营养因子主要是氮和磷,有时CO2也会成为限制因素。
⑵氮
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氮气,大气放电、光化学反应和生物固氮作用可将大气中的惰性氮转化为氮化物而进入水体。水体中的氮的形态粗略分为5种:分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化物。经过固氮、同化和脱氮等生化作用后,一部分无机氮被生产者(水生植物如藻类)合成蛋白质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而部分无机和有机氮化物被分解成游离氮在氮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死亡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出氨基酸,再经氨化菌作用而形成氨。其中,一部分以氨盐或其硝化产物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再次进入循环途径;而有些则通过事物的脱氮作用或直接以氨的形式返回大气。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动植物尸体可能被埋入地层深处或成为深水沉积物,其中的有机氮将暂时脱离循环。
氮循环中虽然部分氮经上述途径而流失,但是这种损失得到了事物固氮和高能固氮的补偿。因此,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的系统。
氮是藻类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的元素。根据实验测定和理论推算,浮游藻类细胞中的碳、氢、磷摩尔比例为106:6:1。水体中的氮包括有机态氮、氨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我国于1986~1990年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20个大中型水库氨氮平均氨氮浓度为0.029~1.508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的氨氮浓度为0.262~20.82mg/L。一般淡水藻类的固氮速率为0.025~17ug氮/光照小时。根据美国环保局1976年进行的调查,美国东部623个湖泊中有30%是氮起着限制作用。
⑵磷
磷在水体中通常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岩石的风化、磷酸盐矿的溶解、土壤的淋溶和迁移以及生物转化
http://bbs.h2o-china.com/thread-226636-3-1.html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