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生动概述了什么赞颂了中国人名民什么的革命精神和什么精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0:12:45
七律到韶山生动概述了什么赞颂了中国人名民什么的革命精神和什么精神
七律到韶山生动概述了什么赞颂了中国人名民什么的革命精神和什么精神
七律到韶山生动概述了什么赞颂了中国人名民什么的革命精神和什么精神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手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逝川”指三十而年前的岁月.“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也就在1927年,蒋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回事变”.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因此,诗以写实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调.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