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再加上一个例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4:54:52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再加上一个例句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
再加上一个例句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再加上一个例句
修辞手法的种类和作用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拟人:事物人化. 拟物:甲物乙物化.嘎子竖起耳朵听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中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形式: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低、浅"的夸张形式.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注意:夸张要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要注意文体特征,像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 1严式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不能成分对句子)、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1、2句. 2宽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3句.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 2句子对偶: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比",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对称". 2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 单句排比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 复句排比
反复(重现)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反复的作用: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1谐音双关:我失骄杨群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语的种类: 1表示讽刺的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屡血痕抹杀了. ……实在是标致极了…… 2习惯性的反语: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3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语:几个女人有一点失望,也有一点伤心,各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双关和反语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顶真(顶针、联珠)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修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这种语言方式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成了文字游戏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移用和拟人: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quot; 暗示"又挨打了". 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
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
全部展开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
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