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3:07:09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建议您多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因为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如果不是纯背课本的话,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首先,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

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了
建议您多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因为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如果不是纯背课本的话,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首先,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
  从单纯的军事细节方面看来,大概有如下公认的原因.
  第一,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
  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已占领的城市以集中兵力发动新的攻势;在进攻时,又常以少数兵船牵制清军各部,防止清军相互应援,以保证其主攻方向的成功.可见,英军的素质大大优于清军.
  其二,从双方的装备看,清军远逊于英军.
  清军有70%~80%的士兵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使用鸟枪、抬枪和大炮等热兵器的只占少数.清军的战船虽然种类多,但船体不大,航速不快,全用木制,不耐腐蚀,经不住碰撞和风浪.这种战船用于海上作战甚难.至于武器的制造,也是如此.战争期间赶制的大炮、鸟枪,质量极差,命中率甚低,且易炸裂.
  而英军的装备却精良得多.步兵普遍使用步枪.大炮重量从几百斤、数千斤至万余斤.炮弹重量从几磅、十几磅至六十磅不等.英军与清军同样重量的大炮,其发射的炮弹却比清军的重得多.英军大炮置放于炮车之上,机动性好,有效射程远.英国船舰既大且坚,航速也较快.由此可见,在武器装备上,英军处于优势.“船坚炮利”是英军能取胜的重要因素.
  其三,军队调遣的速度和军队的机动性的强弱,对作战的能力与兵力的集中,影响颇大;在这两方面英军明显强于清军.
  清军虽有80万之众,但没有一支机动性强,比较集中的军队.加上平时很少训练,战斗力极为有限.他们平时星散于各营汛.如发生战事,临时拼凑成军,难以形成有机的战斗集体.一旦临阵,兵不听将令,将不得兵力,一遇敌人,往往未战先逃.再者,因清军对英军的动向不明,这就使清军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英军可数日不攻,清军则不可一日不防;不仅粤、闽、浙、江四省须时时备战,就是山东、直隶、奉天也须沿海设防.沿海七省,海岸绵长,所需防守军队总量甚多.这些军队又不能随意调动,更影响了它的机动性,从而使军队的重复使用率很低,兵力难以集中.
  英军的情况与此相反.它虽然总共不过20万人,但机动性强,具有进行侵略战争的丰富经验.它有一支拥有400多艘舰船的海军,还有一支包括步兵、炮兵、工兵多兵种的陆军.这些军队都是按近代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调动和指挥都十分方便.英军凭借先进的船舰,肆意横行,十分机动,想攻就攻,欲停则停.英军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发起进攻,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兵力,也能够很快地集中兵力.这与清军处处被动,经常无法预定战场,只能沿海处处设防以待英军的进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四,军事情报与后勤供应,对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也很大;在这两方面,中、英之间的差距也是悬殊的.
  清军对英军的战略意图不甚了解;对敌军情况的了解,有不少据自言传和揣测.
  而在战争爆发前,英国方面,已搜集了中国沿海的地形、气候及清军作战能力等情报.因此战争一开始,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作战,早已胸有成竹.在战争过程中,英军还通过军队侦察、汉奸刺探、收买机密文件、截获官员奏折以及传教士的通风报信等渠道不断搜集清军情报.因此,对中国军队的动向和清大臣对和战的意见等都了解得比较清楚.
  后勤供应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力和运输的好坏.清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和运输工具落后,后勤供应十分困难.这对鸦片战争造成重大影响.
  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且在物资、军队、装备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因此英军的后勤供应是充足的.
  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中,尽管清军总兵力比英国远征军多几十倍,甚至百倍,但清军素质差、装备落后,驻防分散,机动作战能力差,兵力集中十分困难.清军的落后军制和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又使清政府难地再及时抽调大批军队应战.而英军不论是军队素质、装备、军队调遣和机动性以及情报工作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总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到了每一具体战斗时,这种优势便消失了.在大多数战斗中,双方兵力相距不远,甚至在某些战斗中,反是英军占了优势.这就是清军所以失败的军事上的直接原因.
  那么还有导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最终根源问题,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汲取的教训.
  首先,极端专制制度和作战方针不定对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在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下,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这种绝对君权统治,在鸦片战争中,直接造成了中国战略指挥的失误.
  清朝统治者所以对战争的态度前后有过多次变化,与清朝统治者对本身力量盲目自信,对英国侵略意图一无所知.
  其二,官吏的盲目虚骄与欺骗蒙蔽也对战争造成严重后果.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不仅耻于学习,而且直斥之为无裨实用的“奇技淫巧”.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内外交往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情况,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少.
  其三,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官弁怯懦溃逃,也给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事迁延,清朝统治者又恐军费支出无所底止,财政难以支持,因而急于对英妥协,以求尽快结束战争.
  其四,阶级矛盾尖锐,难以一致对外.人民群众反抗清朝统治者的斗争,此伏彼起,接连发生.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尖锐对立,就把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一朝有事,不独官民不能相顾,且将相防”,统治者当然不可能靠人民的力量去抗击侵略,甚至对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加以压抑,进行破坏.这就使统治者更加孤立.失去人民这个力量的源泉,清朝统治者就特别虚弱无力,无法与英军对抗,在战争中必然节节失败.另一方面,由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使清朝统治者惊恐万分,充满危机感.他们既要对人民的反抗进行镇压,同时又要同英军作战,因而感到内外交困.当时,在清朝的亲贵大臣中,有一种“防民重于防寇”、“患不在外而在内”的反动谬论.道光帝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由此可见,吏治的腐败,使国内的阶级矛盾即使在英军侵扰的情况下仍然十分尖锐,它使清朝统治者无力与敌对抗.为了防止、镇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更快地向侵略者妥协投降.
  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失败,最根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社会的落后.由于这种腐败和落后,使中国无论在军力、财力、物力方面,还是在智力、凝聚力方面,都比英国大大逊色,并造成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不得不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