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6:48:52
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中文名:季羡林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20

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
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

詹天佑的详细资料及季羡林的详细资料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
  个人著作
  个人奖项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
  怀念许国璋
  展开
  编辑本段
  个人履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青年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季羡林在德国[1]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2]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温家宝看望季羡林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编辑本段
  家庭成员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 季羡林夫人彭德华学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同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 季羡林与他的猫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