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要五首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5 12:44:39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要五首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要五首
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要五首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第25页)王说甚是.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为生计、前程奔波,离家为官,这在普通夫妻之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件为家庭带来光明前景的令人高兴的事情.对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却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爱.所以,她才会埋怨丈夫的轻易离别,将自己独自留在家中.这种埋怨是没有道理的,正是词人这无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既然离别已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盼望着早日重聚.“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其间,或许也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之类的误会,有满怀的希望和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夫妻团圆的日子便指日可待.这种期待与自信,是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是对美满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李清照在古代社会里是幸运的,她有了一位心爱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甚至是分手之后牵肠挂肚的思恋,也令人羡慕不已.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脱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飘零、随着流水消逝而去一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词人感觉到一种“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况且,舜华转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时光呢?词人不禁为此长长叹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也是相同的,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这种恋情别思就再也没有办法排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说明词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过多种努力,想把自己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归之失败,表面上眉头虽然舒展开来了,但心头的愁结依然如故.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李清照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归来的那一天.
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孕了无尽的情思.
《醉花阴》
多情多才的李清照,于是经常将这些充满深挚情谊的词篇寄给丈夫,鸿雁传情,以寄托自己的相思情怀,同时也是在婉言劝说丈夫早早归来,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团聚.这些作品中,以《醉花阴》最为著名,词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也记载了这首词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一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这一故事所传达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相思之情,以及两人之间的才华差异,也都是非常真实的.
这首词同样是早期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所写,也是通过悲秋的环境设置来抒写自己的寂寞愁苦.然而,词人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日期来写自己铭心刻骨的相思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阳佳节,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赋诗,或者是把酒赏菊.所以,离别以后,再逢重阳,千万种思绪涌上心头,词人就难以自我把持了.词的上片先写重阳秋日凄凉冷落的情景.虽然说是节日,但今天的气候实在恶劣,“薄雾浓云”布满了整个天宇,整整延续了一天,始终没有见到晴朗的阳光.在这种暗淡阴冷的日子里,愁云布满心头的词人,只能枯坐闺中,点燃“瑞脑”,凄苦地消磨时光.她不敢跨出房门,怕经受不住室外的寒冷,经受不住“物是人非”的刺激.开篇,词人就借助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瑞脑消金兽”一句,写出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这是在写白天,以下转写夜晚.词人以一句“佳节又重阳”作为过渡,点明节令,也点明佳节思亲的愁苦.接着,就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的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寂苦的心境.词人完全可以通过加厚被铺之类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没有如此做,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寒冷实际上是从内心冒出的,无法排除,无法抵挡.词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心境,抒情婉转曲折.上片依照时间的顺序,一一说来,贯穿于“永昼”与“半夜”的,是“愁”与“凉”二字.在这个重阳节日,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纠缠在愁苦意绪之中.上片已经陆续写出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补叙白天的其它活动.到了黄昏时候,词人觉得不能让节日如此轻易过去,何况自己也需要转移注意力,从愁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便步入花园,赏菊饮酒.这举动是随众随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转移视线的.这次“东篱把酒”,一直饮到“黄昏后”,词人想摆脱愁苦的心情比较迫切.“东篱把酒”的举动,还令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自在的陶渊明.屏居青州时期,一定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行为.李清照是在极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能够洒脱一点.重阳日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环境还是与陶渊明时代相仿,也与当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候相仿,然而词人却哪里还有往日的情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后对比,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相思离情,油然而生.作为闺阁妇女,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她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孤寂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春恨秋愁来抒写自己的相思情怀了.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并未直接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却渗透在词的字里行间,无处而不在.
值得指出的是,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古诗词中以他物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无名氏之《如梦令》“人与绿杨俱瘦”、程垓之《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秦观之《水龙吟》“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却不及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生动感人.原因是,这个比喻与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切合女主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使人感到亲切.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却始终不见一“菊”字.词人用“东篱把酒”这样的典故与“暗香盈袖”的描写,突出咏菊的话题,“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笔端.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评价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摘自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摘自章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