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萧望之传全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2:27:04
汉书萧望之传全文翻译汉书萧望之传全文翻译汉书萧望之传全文翻译萧望之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后来迁徙到杜陵.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师从同县的后仓将近十年.根据制度到太

汉书 萧望之传全文翻译
汉书 萧望之传全文翻译

汉书 萧望之传全文翻译
萧望之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后来迁徙到杜陵.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师从同县的后仓将近十年.根据制度到太常门下学习,又师从以前的同学博士白奇,还跟随夏侯胜讨问《论语》、《仪礼.丧服》.京师的儒生们都称赞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这以前,左将军上官桀与盖邑公主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之后出入自加防备.必须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脱衣搜身,去除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说:“不愿谒见.”官吏气势汹汹地拉他.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仗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受到挟持,这恐怕不合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招致寒士之礼吧.”当时霍光惟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代理小苑东门候.王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甚是尊宠,他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遵循常规,反而只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各行其志.”几年之后,因为弟弟犯法而连坐,不能再担任皇宫警卫,被免职还乡做了郡吏.到御史大夫魏相任用萧望之作属官,经考核任命为大行治礼丞.
这时大将军霍光去世,他的儿子霍禹又担任大司马,他的侄子霍山任尚书,亲属都在皇宫裏当警卫侍从.地节三年夏天,京师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宣帝在民间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说:“这是东海的萧生吗?将他带给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所隐讳.”萧望之回答了询问,他认为“《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大降冰雹,当时季氏专权,最终流放了鲁昭公.假如过去鲁昭公察觉了天灾的徵兆,应该没有这场灾祸.现在陛下凭仗圣明之德居於皇帝的位置,思考政事寻求贤能,这是尧舜治理大下的用心.然而祥瑞之兆还未出现,阴阳不和,这是大臣执政,一姓专权所致.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大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选拔同姓,举用贤才,将他们当做心腹之人,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责任,来考察他们的功劳才干.像这样,各种事情就能得到处理,公正之道得以树立,奸邪之途被堵塞掉,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这番对答上报给皇帝,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当时宣帝刚刚登上皇位,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经常把这些奏摺交给萧望之询问利弊,高明的就请丞相、御史选用,次等的交给九卿试用,一年之后再把情况上报,下等的给予批覆,或者罢官遣归家乡,萧望之所禀报处理的都被批准.他连续升迁到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内三次升官,作到二千石级的官员.之后霍氏竟然因为谋反被诛杀,萧望之就更加受到重用.
这时正在挑选通达政事的博士和谏大夫担任郡守国相,派萧望之作平原太守.萧望之一向愿在朝廷任职,派他到远处作郡守,心裏不太合意,就上奏摺说:“陛下体恤百姓,担心德政教化不能普及,将谏官都派出去担任地方官,正所谓担忧事物的末节而忘记了它的根本.朝中没有谏官皇帝就不能发现过错,京城裏没有通达之士皇帝就无法听到善言.希望陛下选拔明了经术,通晓历史而能掌握新形势,精通事理的深谋远虑之士作为朝中大臣,参与政务.诸侯听说这个情况,就知道国家采纳忠谏之言,担心政治,没有阙失遗漏.像这样坚持不懈,周成王、周康王时候的统治差不多就能实现了吧!地方郡县治理不好,难道值得忧虑吗?”他的奏摺被呈进后,就被徵调进朝廷管理少府.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又派他当左冯翊.萧望之从少府调出降低职位,害怕是得罪了皇帝,就上书称病请假.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传达旨意说:“朝廷所用之人都经过治理民众以考察功绩.您从前当平原太守时间很短,所以再将您派到三辅去考察,不是听到了什麽不好的话.”萧望之即刻到职任事.
这一年西羌反叛,汉朝派遣后将军去讨伐.京兆尹张敞上书说:“国家的军队在边疆,军队夏天出发,陇西郡以北,安定郡以西,官吏和百姓都参与供给运转,农业会荒废很多,从前也没有余粮储备,虽然羌虏的叛乱被击破了,但是第二年春天民众的粮食必定匮乏.贫穷偏僻的地方,想用钱买也得不到,县裏的官库粮食不足以赈济他们.希望朝廷命令那些罪犯,除非是抢劫钱财、杀人和犯重罪不能赦免的,都可以有差别地送粮食到这八个郡来赎罪.务必要积聚粮食来预备给百姓的急难.”这个事情交给有关的部门处理,萧望之和少府李强则持有异议,认为“民众有邪正两种气质,既有坚守正义的心愿,又有追逐利益的欲望,就在於教化的引导.尧,不能完全去除民众追逐利益的欲望,却能让他们的逐利之欲不胜过他们的守义之心;即使桀在统治,也不能去除民众坚守正义的愿望,却能让他们的守义之心不胜遇他们的逐利之欲.所以尧、桀的分别,不过在於正义和利益两个方面而已,引导民众不可以不谨慎.现在想让民众捐粮食来赎罪,这样富有的人就得以生存,贫穷的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穷人富人受到的刑罚不同,法律也不一致了.依照入之常情,贫穷的人,父亲兄长被囚禁,听说出钱可以救其性命,他们的儿子和弟弟将不顾死亡的威胁,败乱的行径,去夺取钱财,以求救出亲戚.一人得以生存,十人因此丧命,这样,伯夷那样的德行被破坏,公绰的美名堙灭.政治教化一旦倾颓,即使有周公、召公来辅佐,恐怕也不能恢复.古代粮食储存在民众那裏,国库不足就取之於民,有余就给他们.《诗经》说‘帝王的恩泽应该给那些可怜的人,怜悯那些鳏夫寡妇’,这是帝王惠泽下民.又说‘下雨了,先润泽公田,再润泽我们自己的田地,民众尊重帝王的利益.现在有征伐西部边境的战役,百姓荒废了农作业,即使每户收赋税每人捐钱财来解救他们的穷困,这也是古来就通行的原则,百姓不会认为不对.让那些罪犯的子弟冒死去营救亲人,恐怕不可以.陛下普及德行教化,教化已经成功,尧舜也超不过您.现在提议开辟财路却损害已经成功的教化,臣为之痛心.”当时皇帝又一次将他们的建议交给两府权衡,丞相、御史大夫拿这些诘难质问张敞.张敞说:“少府和左冯翊所说的,不过是庸人的见解.以前先帝讨伐四方夷狄,战争进行了三十多年,还不给百姓增加赋税,同时军队的给养充足.现在西羌虏寇是一个角落裏的小族,在山谷中叫嚣强横,汉朝只要命令罪人出钱减罪来诛灭他们,这样做名声会比骚扰良民、横徵赋税好得多.另外那些强盗和杀人犯不合道义,为百姓所痛恨,都不可以赎罪;为首的窝藏犯、明知故放罪犯的人,损人利己者之类,议论者中有人认为他们的刑罚可以蠲免,现在因为这个命令可以赎罪,它的益处很明显,扰乱了什麽教化呢?《甫刑》中的刑罚,小的过错赦免,较轻的罪可以赎罪,有用钱赎罪的等级,由来已久,哪会为此而出现盗贼?我在朝廷做官二十多年,曾经听说罪人赎免的事,却没有听说过盗贼因此出现.我私下裏可怜凉州被寇贼扰乱,正是秋收之时,百姓还有饥饿困乏的,有得病死在道路上的,更何况来年春天将会有更大的困难呢!不早早思虑赈济百姓的方法,却引用一般的原则来责难,恐怕后来要担更大的责任.庸人可以和他一起遵守常规,不可以和他商议权变之事.我有幸能跻身列卿,把辅佐两府作为职责,不敢不尽自己的力量.”
萧望之、李强又反驳说:“先帝圣明仁德,贤良之士在朝廷任职,制订宪章,颁布法令,作为永久的制度,长久地考虑边境百姓的生活困难,所以《金布令甲》第一篇中说‘边境郡县数次遭遇战祸,经受饥寒交迫之苦,百姓不能享尽天年就会夭折,父子离散,命令天下民众共同供给他们的费用,原来是为战争突然发生做准备.听说天汉四年,曾经让死刑犯交纳五十万钱免去死罪减刑一等,豪强、官吏和民众请求、抢夺、借贷,甚至作盗贼谋取钱财来赎罪.那以后奸诈邪恶的人横行霸道,众多的盗贼同时出现,发展到攻打城市,杀害郡守,这些人漫山遍野,官吏无法禁止,国家公开命令派遣绣衣使者来带领军队攻击他们,诛杀的人超过半数,然后才衰落消失.我们认为这是让死刑犯赎罪而导致的,所以说这样做不恰当.”这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认为西羌反贼将要被击溃,转运的供给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没有实施张敞的建议.萧望之任左冯翊三年,都城裏的人都称赞他.被提升为大鸿胪.
在此之前乌孙国王翁归靡通过长罗侯常惠递交文书,愿意把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作为继承人,希望能够再次迎娶少公主,结为姻亲归附汉朝,背叛匈奴.皇帝下诏让公卿商议这件事,萧望之认为乌孙是边远的地域,轻信他们的好话,远离万里缔结婚姻,不是长久之计.皇帝不听.神爵二年,派遣长罗侯惠为使节护送公主许配给元贵靡.还没有出边境,翁归靡死了,他的侄子狂王违背约定自立为王.常惠从塞下给皇帝上书,希望让公主暂时停留在敦煌郡.常惠到乌孙,用负约的事责备他们,於是立元贵靡为王,回来迎接公主.皇帝下诏让公卿商议,萧望之又认为“不可以.乌孙首鼠两端,不能坚守信约,这样的后果已经看见.从前的那位公主在乌孙四十多年,夫妻感情不深,边境并未因此安定,这已经是事情的徵验了.现在少公主因为元贵靡不能继承王位而回来,确实没有辜负四方夷族,这是汉朝的大好事呀.少公主不留下来,徭役将会兴起,事情的根源就在这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召公主回朝.后来乌孙虽然分马两个并立的国家,将元贵靡立为大国王,汉也不再和他缔结婚姻.
神爵三年,萧望之代替丙吉做御史大夫.五凤年间匈奴大乱,论者大多认为匈奴为害很长时间,可以趁它内乱发兵消灭它.皇帝下诏派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惮、太仆戴长乐询问萧望之有何计策,萧望之应对说:“据《春秋》记载晋国士匄率领军队侵略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率领军队回国了,君子称赞他不征伐正在办丧事的国家,认为他的恩德足以使齐国新国君佩服,道义足以震动诸侯.从前的单于仰慕我朝教化,一心向善,以弟辈自居,派遣使者请求和亲,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很高兴,夷狄各族没有不听说的.条约没有奉行到底,单于不幸被叛臣所杀,现在去讨伐它,是趁别人内乱而幸灾乐祸的行为,他们一定会逃走远避.不以仁义而战,恐怕劳而无功.应该派遣使者吊唁慰问,在他们衰弱的时候帮助他们,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救助他们,四方夷狄,都会佩服汉朝的仁义.如果因此承蒙恩惠能复归王位,一定会向汉朝称臣,这是一件盛大的德政.”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其后终於派军队护送辅佐呼韩邪单于安定了他的国家.
当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建议设立常平仓,皇帝认为很好,萧望之反对.丞相丙吉年老,受到皇帝敬重,萧望之又上奏说:“有些老百姓生活困乏,盗贼不断出现,二千石级的官员多有能力低下不称职的.三公的人选不当,日月星辰就会失去光辉,今年正月日月无光,责任在我们大臣身上.”皇帝认为萧望之的意思是轻视丞相,於是命令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惮、御史中丞王忠,一起质问萧望之.萧望之脱下官帽辩论,皇帝因此不高兴.
后来丞相司直鲧延寿上奏:“侍中谒者良奉旨下诏给萧望之,他只拜了两拜.良和萧望之说话,萧望之不起立,还故意垂下双手,反而告诉御史说‘良礼节不周,.按旧例丞相有病,第二天御史大夫就要问候病情;上朝时在大殿中聚会,御史大夫应在丞相后面,丞相道别,大夫稍微前进,作揖.现在丞相数次生病,萧望之不去探病;在大殿聚会,和丞相用相同的礼节.有时议事意见不合,萧望之说:‘君侯您的年纪难道能做我的父辈吗!’知道御史不得擅自使用权力,萧望之却多次派留守官吏自备车马,回杜陵照看家事.让少史戴着法冠为他的妻子引路,又派他们去做买卖,这些人私下给他补助一共有十万三千.萧望之是大臣,通晓经术,职位在九卿之上,为众人所仰慕,竟然至於不守法不注意修养,傲慢不逊,贪污所监管的财物达二百五十以上,请允许逮捕囚禁治罪.”皇帝立即下策给萧望之说:“有关官员上告你苛求我派遣的使者礼节不周,遇到丞相没有礼貌,听不到你廉洁的名声,傲慢不逊,无法扶持朝政,不能做百官的表率.你不深入思考,陷入这种污秽的境地,我不忍心让你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派光禄勋杨惮传达诏令,把你降职为太子太傅,给予印绶.把原来的印绶交给使者,然后就去上任.你应该遵守道德,彰明孝义,端正自己的思想品行,不要有什麽过失,不要有什麽别的话.”
萧望之被降职以后,黄霸接任御史大夫.几个月之后,丙吉去世,黄霸接任丞相.黄霸去世,于定国又接替他,萧望之就被废用,不能做丞相.当太傅,给皇太子讲授《论语》和《仪礼•丧服》.
当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皇帝下诏让公卿议论召见的礼仪,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以为:“圣明帝王的制度,施行德政,推行礼制,先京都而后地方,先国内而后境外.《诗经》说:‘遵循礼节不越位,四处视察得以推广;相土的威德壮壮烈烈,四海之外都要拥戴.’陛下圣明仁德充满天地之间,光辉普照四方极远之地,匈奴单于仰慕我国的风俗教化,捧着珍宝前来朝贺,从古至今还未有过.接见他的礼仪应该和诸侯王一样,位置在诸侯王以下.”萧望之认为“单于不实行我们的历法制度,所以称做敌国,应该以不称臣的礼节相待,位置在诸侯王之上.外夷叩头自称属国,汉朝谦让不称其为臣,这是笼络的道理,通达谦虚带来的福气.《尚书》说‘戎狄荒忽归附,是说他们前来归附,但地处偏远反覆无常.如果匈奴的后代终有流窜抢掠的行动,没有来朝拜进贡,不能算做是叛臣.诚信谦让推行到蛮貉之地,福运继承流传到无穷无尽,这是千秋万代的长远之计.”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书说:“听说五帝三王对教化无法推行的地方,也不用政令统治.现在匈奴单于自称北边的属国,定时来朝拜,我的能力有所不及,德政不能加於远方的他们.就用客人的礼仪招待他,让单于的位置在诸侯王之上,行礼谒见时称臣而不称名字.”
等到宣帝卧病在床,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召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到宫中,封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都接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去世,太子继承帝号,就是孝元帝.萧望之、周堪本来以师傅的身份被皇帝尊重,皇帝即位之后,数次在闲暇时召见,讨论治乱之道,陈述做帝王的事情.萧望之推荐皇族中通晓经术学问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做给事中,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左右任拾遗之职.四人同心谋划计议,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引导皇帝,有很多事情希望扶持和纠正,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
当初,宣帝不大信奉儒术,而信奉法家,而中书宦官掌权.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期管理中枢机要,熟悉条文法令,也和车骑将军史高互为表裏,议论朝政经常独自坚持旧例,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弘恭、石显又经常因为意见偏执狭隘被人驳倒.萧望之认为中书是政治的关键职务,应当用贤明的人选,从武帝在后宫游宴,任用宦官,但并非国家的传统制度,又违背古时不接近受过刑罚的人的原则,陈述想要用士人替换的想法,从此和史高、弘恭、石显非常抵触.元帝刚刚继位,处事谦让难以改变旧规,商议许久不能决定,就将刘更生调任宗正.
萧望之、周堪数次推荐有名的儒生和优秀人才来任谏官.会稽郑朋私下想攀附萧望之,就上疏说车骑将军史高派遣宾客到郡国裏做坏事谋求私利,还谈到许、史两家子弟的罪行.皇帝把奏章交给周堪看,周堪上奏让郑朋在金马门等待命令.郑朋给萧望之上书说:“将军亲身实践周公、召公的德政,具备孟公绰的才质,拥有卞庄的威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居重臣之位,官职达到将军,实是士的最高成就呀.田野黎民没有不欢喜的,都说将军是国家的人才.现在将军追求的目标是管仲、晏子呢?还是废寝忘食勤於政事的周公、召公呢?如果像管仲晏子就罢休了,那麼在下就要像季札那样回延陵山野之中,修整农田,养鸡种黍,等着让两个儿子有所成就,我就这样到老得没牙齿吧.如果将军光明正大超越常行聚集心思,堵塞邪气歪风的危险小路,宣扬中庸的正常政治,振兴周公、召公的遗业,亲自日夜操劳,兼听各种意见,那麽在下愿意竭尽区区之力,磨炼锋芒,贡献万一之力.”萧望之接纳了郑朋,尽心地接待他.郑朋则屡次称赞萧望之,贬低车骑将军,说许氏、史氏的过失.
后来郑朋行奸邪之事,萧望之和他断绝关系,不再往来.郑朋和大司农史李宫一起等待任命,周堪单独推荐李宫做黄门郎.郑朋是楚地的人,心中怀恨,转而要求加入许、史,推脱所说许、史两家坏话的责任说:“这都是周堪、刘更生教给我的,我是关东人,怎麽会知道这些呢?”於是侍中许章上奏皇帝请求召见郑朋.郑朋出宫后扬言说:“我被召见了,报告了前将军小过五条,大罪一条.中书令在旁边,知道我所说的情况.”萧望之听说这件事,就用它来责问弘恭、石显.石显、弘恭害怕萧望之自己申诉,皇帝会把这个案件交给别的官吏,就要挟郑朋和待诏华龙.华龙在宣帝时和张子蟜等人待诏,因为品行不端没有被任用,想依附周堪等人,周堪等人不接纳他,所以和郑朋结交.弘恭、石显命令二人上告萧望之等人想要罢免车骑将军并疏远许、史两家的情况,等待萧望之出朝休假之日,指使郑朋、华龙上告他们.这件事交给弘恭问明情况,萧望之应对说:“外戚担任要职多数奢侈淫侈,我是为了匡扶国家,不是要干坏事.”弘恭、石显上奏“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勾结朋党互相推举,多次诽谤大臣,攻击离间皇亲国戚,想要凭此专权揽势,作为臣子不忠心,欺骗皇帝不讲道义,请谒者传唤他们并送交廷尉.”当时皇帝刚刚继位,不明白“谒者传唤送交廷尉”就是关入监狱,准许了他们的奏摺.后来皇帝召见周堪、刘更生,回答说已关进监狱.皇帝大吃一惊说:“不就是让廷尉问明情况吗?”拿这件事责备弘恭、石显,他俩都叩头谢罪.皇帝说:“让他们出来办事.”弘恭、石显就派史高说:“皇帝刚刚继位,还没有以道德教化使天下人听闻,而首先审问师傅,既然将九卿大夫下狱,应该通过审问然后减刑.”当时就下诏给丞相和御史大夫:“前将军萧望之教授我八年,没有别的罪过,现在事实为时已久,记忆不清难以说明.应当赦免萧望之的罪过,收回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和周堪、刘更生都免职成为庶人.”而郑朋做了黄门郎.几个月之后,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大夫:“国家将要兴隆,应该尊重师傅,原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我八年,用经学来导引我,他的功劳很大.应赐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食邑六百户,任给事中之职,每月初一、十五朝拜,座位次於将军.”天子正想倚靠他做丞相,遇到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萧望之以前的冤屈,此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回报“萧望之从前的罪过明明白白,没有诬陷之事,而他却指使儿子上书申诉,引用表明自己无辜的《诗》,有失大臣的礼仪,对皇帝不敬,请予以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素有高尚的气节,不肯屈服受侮辱,建议说:“萧望之从前任前将军辅佐国政,想排斥许、史两家,专权控制朝政.侥幸没被治罪,又被赐予爵位食邑,参与讨论国家政治,不悔改过错思服罪行,还心裏怀着怨恨,指使儿子上书,把不是归於皇帝,自以为凭着师傅的身份,终究不会被治罪.如果不让萧望之在牢狱中受些侮辱,堵塞他不满的心情,那麼圣朝就无法给他施以恩泽.”皇帝说:“萧太傅为人素来刚直,怎麽肯接受官吏的审问?”石显等人说:“人的生命至关重要,萧望之所犯的罪,是说错了话的小罪,一定不会让您担心的.”皇帝就批准了他的报告.石显等人将皇帝的批覆封好交给谒者,下令亲手交给萧望之,於是命令太常火速带领执金吾骑兵飞驰去包围他的宅第.使者到,传萧望之.萧望之想自杀,他的夫人阻止了他,认为这不是皇帝的旨意.萧望之以此询问门生朱云.朱云是一个爱好名节的人,就劝萧望之自杀.当时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之职,年纪也已超过六十岁,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鄙陋了吗厂就叫着朱云的字说:“游,取和药来,我宁可死也不久留人世!”终於喝毒酒自杀了.皇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拍手叹气说:“先前我就怀疑他不肯进牢狱,结果真的杀了我的好老师!”当时太官刚刚端上午餐,皇帝就推开饭食,为萧望之哭泣,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立刻召来石显等人以计划不周详责问他们.他们都脱下帽子谢罪,很长时间才作罢.
萧望之有罪而死,有关部门请求废除他的爵位封邑.皇帝却下诏加恩,长子萧伋继承关内侯.皇帝追思萧望之不能忘怀,逢年过节就派使者祭祀萧望之的坟墓,整个元帝时代都是如此.萧望之有八个儿子,做到大官的有萧育、萧咸、萧由.
萧育
萧育字次君,年轻时因父恩荫任太子庶子.元帝登基,担任郎官,因为有病免职,后来当御史.大将军王凤因为萧育其父之名望和他自己才能突出,任命他为功曹,升任谒者,担任出使匈奴的副校尉.后来做茂陵县令,遇到考察,萧育名列第六.而漆县县令郭舜排最后一名,被责备,萧育给他讲情,扶风发怒说:“你考第六名,自己才脱身,有什麽功夫替同僚说情呢?”等到考试完毕出场,传召茂陵令到后曹去,要让他汇报任职期间的情况.萧育径直走出后曹,文书跟着拉住他,萧育按住佩刀说:“萧育是杜陵的大丈夫,为什麽要到后曹!”就急步走出,想弃官而去Q第二天早晨,皇帝下诏将他召入,任命为司隶校尉.萧育经过扶风府门口,官员掾史几百人在车前拜见.后来因违背大将军的意旨而免官.又担任中郎将出使匈奴.历任冀州、青州两郡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进京任大鸿胪.因为鄠县有名的盗贼梁子政凭仗山势为害一方,很久未能捉拿伏法,萧育任右扶风数月之后,将梁子政一夥尽数诛杀.后来因为和定陵侯淳于长特别要好而被免官.
哀帝时候,南郡一带长江水面多有盗贼,封萧育为南郡太守.皇帝因为萧育是耆宿名臣,就用三公使用的车子将萧育载入宫中接受策命,说:“南郡盗贼成群为害百姓,我非常担心这件事.因为太守一向威望很高,所以委任做南郡太守,到任之后,只应为民除害,维护安全.不要拘於小节.”赏赐黄金二十斤.萧育到南郡,盗贼被消灭.因病免官,又任命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在职位上享尽天年.
萧育为人威严勇猛,做官数次被免职,很少提升.小时候和陈咸、朱博为友,在当时很有名.过去有王阳、贡公是好友,所以长安有句俗话说:“萧育、朱博结绶交好,王阳、贡公弹冠相知”,是说他们互相推荐以至显达.开始时萧育和陈咸都因为是公卿的儿子而闻名,陈咸是最早进宫的,十八岁任左曹,二十多岁任御史中丞.当时朱博还是杜陵亭长,受陈咸、萧育所引荐,进入王氏门下.后来同时担任刺史、郡守、国相,到后来任九卿.朱博先任将军上卿,经历的官位比陈咸、萧育多,一直到丞相.萧育和朱博后来有嫌隙,不能善终,所以世人认为交朋友是件难事.
萧咸
萧咸字仲,做丞相史,被举为茂才,任好峙县令,升迁淮阳、泅水内史,张掖、弘农、河东太守.所到之处有政绩,多次增加俸禄和赏赐黄金.后来被免官,又担任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出使匈奴,官至大司农,在职位上去世.
萧由
萧由字子骄,任丞相西曹卫将军掾,升为谒者,任出使匈奴副校尉.后来被举荐贤良,任定陶县令,升为太原都尉,安定太守.治理州郡有声望,很多人称赞和举荐他.当初,哀帝做定陶王时,萧由任定陶令,违背了定陶王的意思,很快,朝廷罢免萧由为百姓.哀帝去世,任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升为江夏太守.因扫平长江上的盗贼成重等人有功,增加俸禄任陈留太守.元始年间,修筑明堂和辟雍,召集诸侯王大举朝会,徵召萧由任大鸿胪,恰巧他有病,不能主持礼仪接待宾客,回去任原来的官职,因病免职.后来又任中散大夫,在官任上去世.萧家做到二千石级官员的有六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