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6:18:5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二个“而”用法的分析关于第二个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意思或用法是什么?
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二个“而”用法的分析
关于第二个而主流有两种看法,一是表并列,而是表递进.当然也有极少数认为是因果,由于不作为主流教学之用,故不作考虑.今天我来分析下这个而到底是并列还是递进更有理.
我们先假设是并列.既然是并列,那么前后两者就没有层次关系,处于同一水平面,无有轻重缓急
之说的,比如蟹六跪而二螯,六条腿和两只钳子,这是最明显的并列.而且并列还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前后交换,依然不会对句意有任何影响.比如螃蟹有两只钳子和
六条腿,这没有任何区别.那么问题就集中于:知明和行无过是不是可以随意交换顺序呢?
前提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有了这样的行为,就可以做到智慧明达并且行为
没有过错了.关于能不能交换的问题,我们只要看智慧明达和行为没有过错是不是一个水平线,一种层面上的境界就可以了.智慧明达,通俗地说,就是聪颖,历史
上,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这样的人,且不管圣贤之人,就说智商高、灵慧者,就完全可以被认定为聪颖,处事上富有智慧,学问上活学活用,不胜枚举.而行无过是
什么境界呢?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说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言下之意就是说,行无过的人应该是圣贤,唯有圣贤才是行为没
有任何过错的.这样的圣贤到底存不存在,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至少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评定的高度或者说标准,这个标准达不达得到,这是理论上的话题.
孔子制定的是行为准则,你甚至可以残忍地认为它就是丹达罗斯头上的苹果和嘴下的泉水.我想,人可以做到聪慧,但是很难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行无过,由此可
知,行无过应当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
当然也会有人说:荀子说的行无过,只是智慧明达层面的行无过,不是真正的人生一世毫不犯错,
请看前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先看君子博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广泛地学习能不能让自己智慧明达呢?不是不可以,完全是有可能的.你读遍万卷书,固然
有几率成为书呆子,但是也有几率成为大学者,这你不能否认和排除.但是读万卷书,广泛地学习,能做到行无过吗?不能.即使是相对的行无过,也不能轻易做
到.不是我在教室里饱读诗书,就能对外做事游刃有余的.毛主席曾说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荀子在前半句后加了一句:每天检验和反省自己.前
者是从“思”的角度去看,即要读书,要思考;后者是从“行”的角度去看,即要实践要总结然后再实践.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一次次地犯错总结然后达到不再犯
错,至少在类似的问题上绝不犯错的地步和境界,你怎么还能说“行无过”和“知明”是一个层面上的意义呢?
当你又做到广泛学习又做到检验反省自己的时候(即同时具备时),就能同时智慧明达和行为没有
过错双丰收吗?请问,一个行无过的人,是不是智慧明达的人?我想可以倒推的.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行无过矣!因为行无过的境界已
经包含了智慧明达了.既然已经包含,那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一个被包含的“知明”,多此一举呢?只有一个理由:智慧明达只是针对前面的“博学”而言的,“行
无过”才是针对“日参省乎己”所说.一个对一个,境界又有不同,而且前者是递进无疑,那么后者的“而”呢?因此只有一种解释:一个广泛学习,并且还能做到
检验反省自己的人,不但能起到广泛学习带来的智慧明达的效果,还能起到因为你检验反省自己后达到的“行无过”的境界(因为行无过是正对前面日参省乎己而言的).这么一翻译,你可明白?

递进
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