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并评价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与帮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11:04:15
——介绍并评价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与帮助.
——介绍并评价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与帮助.
——介绍并评价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与帮助.
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理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介绍并评价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语法问题,
希望知道的朋友给与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