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7:09:1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气东输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库车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有2万多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世界级大气区的开发潜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发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之后的天然气大国.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方式进行,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每年120亿立方米.项目第一期投资预测为1200亿元,上游气田开发、主干管道铺设和城市管网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工程在2000-2001年内先后动工,将于2007年全部建成.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西电东送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在5265亿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在中国版图上可谓“遍地开花”,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如此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也从未有过.顾名思义,西电东送重点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电东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为西部省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将改变东西部能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东送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我国的能源资源不仅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油、煤炭和水能等多在中西部,东部地区原有一些煤矿和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后备资源大多显得不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能源紧缺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现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了缓解能源紧缺的矛盾,除了“西气东输”工程外,“西电东送”也是一项重要举措,要比直接输送能源安全、可靠、清洁、便宜得多.因此,“十五”计划将“西电东送”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十五”期间,“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线路: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5年后将向京津唐地区送电270万千瓦;中线由四川、重庆等省市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5年后将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西电东送”还将带动中国设备制造业、电力施工业、建材业等的发展.
晋煤外运
山西的煤炭铁路外运已基本形成北、中、南三大运输通道.北通道有京包、大秦、京原、神黄铁路,承担着晋北、陕北、蒙西的煤炭外运任务;中通道有石太和邯长铁路,承担着山西中南部及陕西的煤炭外运任务;南通道的太焦和侯月线,承担着山西中南部煤炭外运和侯西线引入的陕西部分货物运输任务.晋中南地区煤炭产量一直约占山西煤炭产量的2/3,煤炭外运量占全省的60%.
山西中南部铁路出海通道项目以货运为主,并以运煤为主要任务,其起点吕梁所在的河东煤田,就是中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山西中南部出海铁路通道建成后,将跨越山西河东、汾霍、沁水、晋东南煤田、河南鹤壁矿区、山东兖州矿区等中国重要的煤焦生产基地,可极大缓解煤炭能源铁路运输的压力,保障国家能源需求.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³,增供农业30亿m³.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等.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