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21:12:35
英烈故事
英烈故事
英烈故事
邓中夏(1894~1933)
湖南宜章人.“五四”运动时,即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后积极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部长、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全总驻赤色工会国际代表、赤色工会国际执行委员、中共湘鄂两省委委员.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10月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遗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
胜 利
那有斩不除的荆棘?
那有打不死的豺虎?
那有推不翻的山岳?
你只须奋斗着,
猛勇的奋斗着;
持续着,
永远的持续着.
胜利就是你的了!
胜利就是你的了!
方志敏(1900~1935)
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4年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1935年1月在与国民党反革命军队作战中被捕.同年8月6日在南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狱中纪实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黄 励(1905~1933)
湖南益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于7月5日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工人苦
北风呼呼声怒嚎,
手提饭篮往外跑,
望一望工厂未到,
哎哟,哎哟!望一望工厂未到.
马路跑过两三条,
两只脚腿都酸了,
去迟了厂门关了,
哎哟,哎哟!今天工钱罚掉了.
吉鸿昌(1895~1934)
河南扶沟人,1932年入党.1933年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1934年11月在天津被捕,英勇就义.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刘伯坚(1901~1935)
四川平昌人.曾在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党派他出任西北军冯玉祥部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后又去苏联军政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中央苏区工作,曾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任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战斗中受伤被俘牺牲.
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11日,由大庚县狱中带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
罗世文(1904~1946)
四川威远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川西特委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八路军成都办事处主任、新华日报成都分社社长.1940年在成都被国民党反动派非法逮捕.1946年10月18日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被害.
诗一首
故国山河壮,
群情尽望春;
“英雄”夸统一,
后笑是何人?
——1946年10月18日临难前朗诵于白公馆
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民对烈士曾玉良仍难以忘怀,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扬州籍工运先驱.清明节前后,记者有幸与他从上海、宝鸡等地赶回老家的后人们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刚退休不久的曾美云是曾玉良义子曾春和的大女儿.曾美云回忆说,“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勇士比较多,当地百姓对烈士后代特别是对她家显得非常关心.生母去世后,做火车司机的父亲曾春和经常出差,邻居就主动把她和弟弟接回去住.
这次曾春和的4个子女都回来了,他们都说已过世的父亲是个不多见的犟老头,一生死活不让他们沾爷爷曾玉良的光.1957年,曾春和离开武汉到陕西宝鸡机务段工作不久,湖北省总工会、郑州铁路局等领导曾前往慰问,当时林祥谦的两个孙子都被照顾安排至江岸机器厂工作,考虑到曾春和有3个子女未就业,组织上也希望帮助解决曾家的实际困难.谁知曾春和就是只字不提,反而对前来看望的人说他家没有困难.大女儿曾美云下班回来听说后,劝父亲不要死脑筋.谁知刚开口,曾春和就把眼睛一瞪:家里的事,轮不到小孩子管,并骗她说慰问的人已离开了宝鸡,其实当时那些人还在招待所里等曾春和回心转意.
1983年,曾玉良牺牲60周年.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工会等都派员到曾春和家慰问,看到他家好几口人仍挤住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快要拆迁的旧房子里,立即指示宝鸡机务段工会尽快改善烈士后代的住房条件.听说单位要分房了,曾春和悄悄地把未成婚的小儿子及小女儿的户口迁到各自单位的集体户口中,户口簿上只留自己和老伴(后娶)的名字,最终分到一个34平方米的小房子.当时,不少邻居都说曾春和是个傻子,可曾春和却不以为然.
曾春和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来不许他们以烈士后代自居.对此,小女儿曾美芳感受最深.当年知青下放,17岁的曾美芳刚好从宝鸡铁路中学高中毕业,按照烈士后代可以申请不去的规定,她完全可以留在宝鸡.学校老师得知曾家身世后,曾主动找到曾春和,说曾美芳符合照顾条件.但曾春和却执意让女儿去,说爷爷曾玉良连牺牲都不怕,咱不能丢祖宗的脸.他亲自将小女儿送到条件艰苦的崎山县,并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表现,争取第一批进城.1993年,70多岁的曾春和向机务段退管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晚年要像父亲曾玉良那样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可惜,时间不长他就因脑溢血瘫痪在床,于1997年离开人世.
受父亲的影响,曾春和的几个子女都活得很坚强.大女儿曾美云从宝鸡纺校毕业后,分配至陕棉十二厂,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全厂知名的业务尖子,退休前为该厂劳资科负责人;大儿子曾国明为人忠厚,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瓦匠,几年前夫妻双下岗,至今和两个未成婚的儿子挤住在父亲留下的34平方米的公房里.他们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克服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小儿子曾国跃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不灵便,几十年来,一直在宝鸡机务段维修工岗位上任劳任怨.小女儿曾美芳如今已48岁,是宝鸡供电局的一线职工,丈夫下岗,家里开支全靠她一个人的收入,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病,每月药费就需几百元,她的婆婆患有糖尿病,也需要人服侍.别人都替她担心,可她一点也不悲观.她说,再苦也没有爷爷曾玉良那个年代的日子苦,单位经常进行上岗之类的考试,她从来没有落后过.记者方秋雨【相关链接】
●曾玉良,1886年出生于槐泗镇龙尾曾庄,牺牲时年仅37岁.遗体由武汉地下党组织秘密水运至扬州六圩码头,抬至槐泗安葬,墓园于1992年在槐泗镇荷花村建成.
●曾玉良烈士的英名和他的斗争事迹,和林样谦、施洋等著名工运领袖一样,在京汉铁路全线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早在1923年,他的事迹就被写进《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二七工仇》、《二七罢工斗争史话》等.在全国各地所建造的“二七”纪念馆、堂、塔以及陵园中,都有曾玉良烈士的遗像、塑像、遗物、油画及史料的珍藏与展出,并且总是排在林祥谦、施洋之后,列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