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词风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6:11:45
南北朝诗词风格
南北朝诗词风格
南北朝诗词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问问团队 ●`蝉`ヽ时雨… 共1人编辑答案 2011-10-22 01:48
满意答案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的170年时间.这
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朝则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这个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
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即山水诗逐渐从东晋的玄言诗中独立出来,并蔚然成风的阶段.
山水诗在此时的兴盛有多种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无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因而在诗歌中描写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其次,东晋以来,南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世族地主到处建筑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们的玄言诗里便出现了山水诗句,借助自然山水来表现老庄的哲理,这个变化以东晋晚期的殷仲文、谢混等人为先导,而完成于谢灵运.代表作家有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称为“元嘉三大家”.其中“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诗的发展与繁荣开拓了道路.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即“永明体”形成、兴起的阶段.当时著名诗人沈约、谢跳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遂形成讲求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粱中叶到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多描写女性和宫延生活,风格轻绮柔靡,但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北朝文人诗相对南朝远为逊色.后来,由于北人学南人、南人入北的双向交流,北朝诗坛才有所变化,特别是庾信人北朝之后,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由前期的绮丽转向刚健,体现了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诗歌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多,如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诗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而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诗人.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晋室南渡后世居会嵇(今浙江绍兴).他是谢玄之孙,18岁袭爵为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谢灵运出自高门世族,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才名,亦热衷于政治.刘裕代晋建立宋朝后,实行抑制世族的政策,将谢灵运的封爵降为康乐侯,他内心非常不满.永初三年(422),他出为永嘉(温州)太守,于是“肆意遨游,遍历诸县……所游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后他辞官隐居始宁(今浙江上虞),并常常出人深山幽谷之间,探奇揽胜.元嘉八年(431),宋文帝派他担任临川内史,因被人弹劾谋反,流放广州,旋即被杀.
谢灵运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画上.他的山水诗大多作于出任永嘉太守之后.在这些诗中,他带着一种高门士人的闲散情调,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风光,给人以清新之感.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的手法写山间美景,云石相依,彼涟互映,白绿两色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极有层次的动人图画,并从中透出一种萧散、淡远的氛围.又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写暮春的素雅,“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朗”(《初云郡》),写秋夜的旷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天的寒峭等等.这些散见于各篇中的“名章迥句”,清新流畅,确“如初发鞭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引鲍照语),体现了作者在刻画景物方面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功.然而,谢灵运诗虽多名句,却较少佳篇.主要是他的一些诗仍不免有借山水以谈玄理(包括佛理),而其谈玄之处,常不免显得滞重或迂拙.我们可以从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窥见他山水诗的基本模式与风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癫对空林.
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巅.
初景革堵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萎萎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此诗作于永嘉任上.全诗先记叙官场失意的牢骚,次描绘春天景色,最后写决意隐居的愿望.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为神来之笔,历来为后人所激赏.结束处既写到离群索居之苦,忽又以《周易》中“遁世无闷”的哲理自遣,意似曲折,其实颇不自然.
谢灵运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描写对象,而不是将它作为主观感情的载体.它不像陶渊明的诗歌那样,把主体情感倾注到所写景物中去,而是对山水进行客观的细致刻画,力求形似逼真.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尤擅长写静态画面,往往以精练准确的动词出之,故静而不壅,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语言上过分雕琢,追求新奇、对偶和用典,故就整篇而言,存在冗繁生僻的弊病.谢灵运山水诗通常还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结构,单一面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价值的主要是中间的写景部分.这样的结构必然带来有名句而无名篇的缺陷.
总之,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眺、唐代的王维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极貌写物和穷力追新的作风,客观上提高了描情状物的能力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为永明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诗品》)是有道理的.
二、鲍照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山东郯城)人.他出身“孤贱”,少有才名,且功名心很强.20多岁时,他为了谋求官职,曾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任国侍郎.后又出为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大明五年(461),担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后刘子顼被赐死,鲍照也死于乱军之中.
鲍照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作品当时颇负盛名,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他的乐府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充实,刚健昂扬,是对建安文学传统的很好的继承.
鲍照诗歌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如《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贤士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首诗抒发了作为寒士的诗人在仕途中倍受压抑的痛苦.语言质朴,情感激愤.拔剑击柱的动作,丈夫垂翼的呼号,归家隐居的向往,贫贱孤直的感叹,一气呵成,将抑郁奔放、悲愤的情绪变化表现得细致淋漓.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反映了作者愤慨不平而又自尊孤傲的精神状态.
鲍照有些诗歌反映了边塞战争和征人生活,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渡飞渠.萧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极明主,身死为国殇.
诗歌开头渲染敌军入侵的紧张气氛,中间描写行军途中的严寒艰苦,最后赞扬将士们的为国损躯的英勇气概,堪称一首出色的边寒诗.
此外,《拟古》其六写他的农耕生活,抒发他不能施展才能的愤懑,也流露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木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笔力雄肆,感情充沛,音节错综,是的照诗歌的主要特点.鲍照善于用自由豪放的笔调,倾诉自己如火的激情,形成一种震憾人心的气势.此外,他还工于写景状物,造语奇特瑰丽,因而形成了俊逸豪放、刚健凌厉的艺术风格.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赞曰:“俊逸鲍参军”,正是就此风格而言的.
鲍照也是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的人.他汲取民歌的丰富养料,创造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乐府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鲍照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王恺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卷十四,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的这类诗歌,名曰“新体诗”.因此,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永明诗人大胆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
三、谢眺与新体诗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他的高祖父为谢安的弟弟,祖、父辈皆为刘宋王朝所亲重,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家世贵重,而少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