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粲所作的登楼赋与七哀诗的比较赏析七哀诗 其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3:03:29
求王粲所作的登楼赋与七哀诗的比较赏析七哀诗 其二
求王粲所作的登楼赋与七哀诗的比较赏析
七哀诗 其二
求王粲所作的登楼赋与七哀诗的比较赏析七哀诗 其二
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七步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
名篇赏析——《登楼赋》
登 楼 赋
王 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残荷曰:开篇就直接介绍楼宇所具有的气势以及所处的环境,层次分明,没有一句废话.最可贵的是,描述楼宇的气势还是从登上楼以后才开始!既没有写楼宇的高,也没有写楼宇的雄,但楼宇的雄峻却跃然纸上.)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残荷曰: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写景则画龙点睛,抒情则悲从心来,议论则达古通今.)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残荷曰:发思古之情怀,悲当今之忧愤!)
残荷曰: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因李、郭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代表有《七哀诗》和《登楼赋》.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本文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情景交融,夹叙夹议此文可称鼻祖!王粲词藻之华美,无出其右者.通篇既骈既韵,铿锵有声.写景则旷达浑厚,抒情则婉转凄恻.诚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