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此时甲乙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1 08:59:36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此时甲乙丙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D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小题2】正午前后(B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第一小题中我感觉乙和丙差不多啊,这两者该怎么比较?
第二小题中请解释一下A,C,D错在哪里.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此时甲乙丙
首先你的题目抄错了.不是8小时,是8时.
第一小题的关键是,乙地有湖泊,就有水蒸气往上窜,有上升气流,意味着大气垂直状况不稳定,而丙地地面性质单一,所以比较稳定.
第二小题要回归图本身,理清信息.分析该图步骤:
看数值.等温线的特点是西部密集,东部稀疏,根据风力大小和等温线的关系,说明西部风力较东部大,且风从地面流向高空,于是推知西部有一个强对流天气系统,并逐渐向东部移动.
看形态.看图发现,同一条等温线,在西部的高度较低,东部较高,说明等温线在西部向地面方向突出,则推知该系统很可能为冷锋系统(凸向高温的地面,实际上是低温的东西,凸高为低).那么根据冷锋的性质,就排除A了.
看方向.左西右东.天气系统由西向东移动,各地都是吹偏西风,再由地转偏向力推知,丙地刮起西北风.排除C和D
1、乙地有湖泊,湿度大,不稳定 2、A、垂直变化大,不是某个点快 B、根据题意,适度低的密度大,所以风会吹过来,应该是西风,D说偏南风没有根据
第一小题的关键是,乙地有湖泊,就有水蒸气往上窜,有上升气流,意味着大气垂直状况不稳定,而丙地地面性质单一,所以比较稳定。
(1)、第一小题主要看温度线的密度,密度越大,说明空气稳定性越差,因为波动比较大,因此AC是错的,对流最旺盛的应该是温度线之间差距最大的,图中应该是甲乙之间的那个点,不是乙点,丙那里温度线排列均匀,因此最稳定。
(2)、起风的原因是空气对流,空气总是由密度大向密度小的方向对流,因此风向为自西向东,再加上是北半球的中纬度,根据地转偏向力作用,应该是西北风,CD错误,密度越大水汽越少,升温越快...
全部展开
(1)、第一小题主要看温度线的密度,密度越大,说明空气稳定性越差,因为波动比较大,因此AC是错的,对流最旺盛的应该是温度线之间差距最大的,图中应该是甲乙之间的那个点,不是乙点,丙那里温度线排列均匀,因此最稳定。
(2)、起风的原因是空气对流,空气总是由密度大向密度小的方向对流,因此风向为自西向东,再加上是北半球的中纬度,根据地转偏向力作用,应该是西北风,CD错误,密度越大水汽越少,升温越快,但是在图中甲地的密度不是最大的,所以A是错的,由(1)中的分析知道,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收起
第一题是考察看图的,哪个地方线最平行就是哪个,这就是出题者的意思。
第二题A你可以理解成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也就是内陆地区,温差大,温带季风气候,A最符合这些条件。C应该是刮西北风或者西风,看风向不是看去哪里,而是看源起地是哪里才叫什么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画个箭头,如果是朝东的箭头就代表西风,因为是从西边来的,这是判断风向的方法,大多数人容易出错原因就在这里。D甲在内陆,吹不进去,何来强...
全部展开
第一题是考察看图的,哪个地方线最平行就是哪个,这就是出题者的意思。
第二题A你可以理解成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也就是内陆地区,温差大,温带季风气候,A最符合这些条件。C应该是刮西北风或者西风,看风向不是看去哪里,而是看源起地是哪里才叫什么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画个箭头,如果是朝东的箭头就代表西风,因为是从西边来的,这是判断风向的方法,大多数人容易出错原因就在这里。D甲在内陆,吹不进去,何来强劲?这种图看的就是感觉,一看就知道是哪里,根据它的条件,比如海拔,最低的也是500m了,这就不会是平原,是高原山地了,中纬度就是30-60,温带,可以定位在我国第二级阶梯了(加上经度判断的,东经120°,为什么是东经不是西经呢,因为度数是从西到东增加的),看温度可以判断为南方,这样就没问题了。毕业好多年了,不知道这么解释贴不贴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