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利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4:37:14
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利是什么?
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利是什么?
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利是什么?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并废除後代追思的諡号,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或“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君王」、「天子」等等.
秦朝时,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汉.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专制主义的皇权政治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渐趋加强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唐宋为界,唐宋之前可称为皇帝相对独裁时期.唐宋以后可称之为皇帝绝对独裁时期.皇帝相对独裁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贵族政治占有突出的地位,形成与皇权相颉颃的力量.铁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与门阀大族兴起,皇权不够强大有关.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名教式微,皇权衰弱,高门世族掌握政权.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王导几乎可以受九锡,与皇帝同坐龙椅,共受百宫朝拜.东魏丞相高澄发怒时,竟然对天子施以拳脚,并痛骂皇帝是“狗脚朕”.权臣如此跋扈,门阀世族如此强大,君臣关系几乎被颠倒.在此局面下,不少君主连自家性命都朝不保夕,又怎能掌控臣工的生杀之权.
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政,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突出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建国伊始,即令群臣讨论给自己定尊号的问题.秦国的大臣和博士官经过讨论认为: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秦王政统一六国的功绩,为亘古所未有,五帝所不及,故一致认为用 泰皇 的尊号最为合适.但是秦王政并没有完全采纳群臣的意见,只采用了一个 皇 字,下加一个 帝 字,即给自己定了 皇帝 的尊号.由于这是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又称为 秦始皇. 皇帝 称谓的出现,绝非帝王名号简单的变更,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所谓 皇 字,即古代传说中三皇之一的 泰皇 ;所谓 帝 字,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王政把 皇 和 帝 连在一起,是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把自己封为 皇帝 ,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把皇权神圣化的措施,如废除古代的 谥法 制度,不准下一代皇帝为前代皇帝定 谥号 ;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字眼变为 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连同上述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在中国延续长达二千余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末代皇帝,才被彻底废除.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2)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3)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设立了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又设三公九卿制度,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此时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变化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当时丞相李斯的权利也很大,主要是由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刚刚产生,还处于发育阶段,皇权的绝对地位还没有太明显.
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