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候的崇祯太子是真的吗?明朝灭亡时候,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去了南京,好象被说成假太子,有史料表明他是真太子吗?他最后怎么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9:12:53
明朝灭亡时候的崇祯太子是真的吗?明朝灭亡时候,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去了南京,好象被说成假太子,有史料表明他是真太子吗?他最后怎么死的?
明朝灭亡时候的崇祯太子是真的吗?
明朝灭亡时候,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去了南京,好象被说成假太子,有史料表明他是真太子吗?他最后怎么死的?
明朝灭亡时候的崇祯太子是真的吗?明朝灭亡时候,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去了南京,好象被说成假太子,有史料表明他是真太子吗?他最后怎么死的?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崇祯的皇后周皇后生下一子,这也是崇祯的第一个儿子,此子就是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正是他父亲在疲于应付国内的农民暴乱和北方的满人,对于这位太子,崇祯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教导他,从他两岁到八岁这六年时间里,朱慈烺一直住在钟粹宫里.八岁那年,崇祯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看看这些人,这些大明帝国最后的名臣们,都集中在了太子朱慈烺周围.由此可知,崇祯对这个即将成人的太子的期望有多高.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太子出阁讲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开讲,阁臣具文奏上讲义.七月,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慈庆,是懿安皇后所居之宫.当时太子十四岁,议定第二年选择婚配,所以先为他设置宫室,而迁移懿安皇后到仁寿殿.随后,农民义军大举进犯,而暂时停止.
也就是说,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到十三岁出宫,他一直住在钟粹宫里.按照我们的理解,他在钟粹宫每天的安排无非就是读书、玩乐.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作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太子,他除了下落不明外,在太子之时恐怕也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风平浪静的.
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在天启年间被选入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府中,后来被册封为信王妃,崇祯即位后,她便被立为皇后.
除了周皇后外,崇祯有两个妃子,一个是袁妃,另一个就是田贵妃.田贵妃是陕西人,在其小时,父亲田宏遇带她到了
扬州.扬州本多歌妓,田宏遇亲选能鼓琴的妓女,纳做侍妾,并令侍妾教女儿鼓琴.又请了宿儒,使贵妃读书识字.田贵妃自幼就聪明绝伦,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父亲又性情豪爽,结交名士高人,几遍天下,当时称他做小孟尝.田贵妃到了十七岁那年,还没有登基的信王选妃,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贵妃送入信邸.信王见田贵妃生得端庄纤妍,就纳为侍姬.
登基后的崇祯帝忧心国事,终日在御书房里睡觉,一个月中进宫不到一二次.田贵妃却很能事,善侍色笑,崇祯帝每次入宫,总是愁眉不展的,但经田贵妃的婉言解释,崇祯帝便眉开眼笑,忧虑就此尽忘.正是因此缘故,崇祯帝对于田贵妃,也爱逾他妃.特别是田贵妃有一双三寸金莲,使得崇祯帝更是喜爱非常.据说,崇祯曾在周皇后前赞美田氏的纤足,而嗤笑袁妃的大脚.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皇后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皇后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而导致这种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贵妃.所以,两个人的争斗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开始了.
有一年元旦,天气十分寒冷,按照惯例,妃子要在这一天朝见皇后.当田贵妃来朝见周皇后时,周皇后故意拖延时间,让田贵妃在外冻了很久,然后才让她进宫,进宫以后又过了很久才出来,坐在御座上受田贵妃的朝拜,而周皇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而已.田贵妃气得差点就哭了.
为了报复周皇后,某一日,田贵妃故意让宫女抬轿去见崇祯皇帝.崇祯见是宫女抬轿,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宦官抬轿,感到非常奇怪.田贵妃趁机解释说:“宦官们恣肆无状,尤其是周皇后宫中的小太监狎宫婢,故远之耳.”崇祯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果然查获了宦官使用的多种狎具,周皇后气得当场吐血.
两个人的争斗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太子朱慈烺,这个在十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后宫的小太子.有一次,周皇后派宫女给太子送茶果,宫女们从田贵妃所住的承乾宫经过,嬉笑打闹着推石狮子玩,正在午睡的田贵妃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变故,慌忙起来叫人堵住了几个宫女.经过询问,田贵妃才知道不过是给太子送茶果.可她依旧不甘心,认为这是惊了自己的美梦,她把这几个宫女交给了崇祯.崇祯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对付内忧外患呢,听了这件事后,就没有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是不相上下的.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
朱慈烺在太子岁月留下的资料跟他的下落一样,是个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这样留下这么少得可怜的资料.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个太子是否真的存在过.因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注意的都是崇祯和李自成还有满人,一个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轻了.当时英雄太多,遂使他默默无闻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
其时,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子来到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两人一见到太子就抱头大哭,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真假未辨,你们就行见太子之礼,混账!”
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然后,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不由自主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朱由崧陷入了沉思,老实说,他这个皇帝之位来得不易.如果太子是真的,按照祖宗成法,他必须要把皇位让出去.虽然,南京百姓对他这个政权的所作所为已经痛不欲生,但就这样把皇位让出去,实在不情愿.
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之事后,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左良玉在这个时候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长江以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而这一次的辨认却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事实上,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
他找来亲信,对太子进行辨认.这些亲信在他的示意下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并对太子进行严刑拷问,审讯结果出来了: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多铎进入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一个太监)的安排.”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惊动一时的皇太子案由此结束,我们真的很希望那个叫王之明的就是朱慈烺,但我们的希望往往都被清廷扼杀了,由不得我们做半分幻想.
朱慈烺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朱三太子.朱慈烺一死,作为崇祯帝的儿子们,年龄最大的就是皇三子朱慈炯,确切地说,他就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朱三太子”四个字在清初的确闹腾了好久.
顺治八年(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被清廷杀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一个叫杨起隆的冒称是朱三太子,被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有名为王士元的自称为朱三太子,后被凌迟.这三个人在当时冒充的朱三太子的名字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这些人为什么要冒充一个本不存在的人呢?
朱慈焕本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这个九莲菩萨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曾支持张居正变法.崇祯听了这个小孩子的话后,很惶恐,就封其为“玄机慈应真君”.
这样看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太子很多,但真正让后人记得的的确太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往往在每个朝代的末期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父亲,而不是他们.
朱慈烺能被清初的诸多历史学家所惦记,从这一点来讲,应该算是他的荣幸.对一个死人的惦记往往是活着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惦记他,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朱慈烺到底有什么治国才能,他也没有机会施展.可事情恰恰就在这里,他的父亲崇祯连他施展的机会都不给,这可能就是他的悲哀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