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6:09:18
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古代中国的政

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
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
(供期末考复习用的)

请问有没有比较全面的高中必修1的历史提纲?(供期末考复习用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统治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政治上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周武王开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1-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并宣称自己为“始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
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机构,长官为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4、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影响: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它增强了秦朝的国力,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依靠皇帝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地方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守(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胡惟庸),正式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建立.明朝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置.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于皇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难免失误;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进步,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1 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原因:清朝统治封建落后、危机四伏,英法美资本主义列强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根本原因);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直接原因).经过: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结果:1842年,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列强“修约”讹诈未能如愿(直接原因).经过: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扩大战争,1860年联军侵入北京洗劫并焚烧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结果: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蓄意发动战争(根本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经过: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慈禧太后60寿庆).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旅顺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义和团运动打起“扶清灭洋”旗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后,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南京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4)影响:①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最深刻的影响.② 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7)影响:(允许日本投资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8)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 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战争斗争精神;黄海战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显示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50年(1895-1945)里,台湾人民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的斗争.
§2-3 侵华日军的罪行
1、了解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屠杀人数超过30万.
2、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4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开始)中姚子青坚守宝山、谢晋元孤守四行仓库;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组织平型关战役(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了解洛川会议:1937年秋,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与国民党实行的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晋察冀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建立:1937年,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用: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1 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的主要史实: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产品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⑵评价:①进步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局限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⑴(内容:①政治上,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③文教上:提倡兴办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⑵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2 辛亥革命:
1、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创立《民报》为机关刊物,并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是起义的主要力量,熊秉坤、金兆龙首先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各省响应,清政府统治瓦解.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2月,宣统帝正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颁布.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⑴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⑵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背景:政治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的黑暗统治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根本原因);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准备阶级力量;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经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学生为主力.6月初,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主力.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起主力军作用,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中共“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⑴条件:①工人运动遭受挫折,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⑵过程: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⑶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始,工农运动逐渐高涨.
2、了解北伐战争:开始: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成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北伐战争推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武汉、九江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和大革命失败.
3、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扩大.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4、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经过遵义会议的转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回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历史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5、理解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①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开始,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政府覆灭.
7、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内容:毛泽东作重要报告,他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的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8、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⑴国内意义:标志着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⑵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⑶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条件: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尤其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新中国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发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意志.性质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最恰当的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内蒙、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成为省级自治区.1984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上述三项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这部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3 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具有世界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1954年日内瓦会议在瑞士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促成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1955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5-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标志: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关系:“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中日关系发展对亚洲与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联大和安理会上,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维持世界和平;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等.
2、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活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为缓解东盟金融危机作出贡献);发展与欧盟的良好关系;2001年领导创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SCO),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