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1:57:30
民族民居
民族民居
民族民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