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01:21:19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汉武帝汉武帝简明档案姓名:刘彻(本名刘彘)生年:景帝前元年(前156).卒年:武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
主要是军事改革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都有什么?主要是军事改革
汉武帝
汉武帝简明档案
姓名:刘彻(本名刘彘)
生年:景帝前元年(前156).
卒年: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享年70岁.
在位:63年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皇帝
陵寝:茂陵
父亲:刘启(景帝)
母亲:王太后
继位人:刘弗陵(昭帝)
主要政绩:南平闽越,北征匈奴,交通西域,独尊儒术.
从来“秦皇”、“汉武”并称,这两位皇帝确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不是王朝第一任君主,但凭藉父祖留下来的大好局面,开疆拓土,混一四海;他们都对前代的政治结构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都希望不仅政令上大一统,精神上也要大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们两人性格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都一样独断、残暴,罔顾民生,只把老百姓当实现野心的工具看待,而且好大喜功,原本很好的事情不知收敛,非要搞到砸锅不可.秦始皇北筑长城,南开灵渠,费尽民力;汉武帝远征匈奴、大宛,掏空了“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充盈国库.两人老来也都笃信神仙方士之说,希望长生不老,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笑柄.
然而汉武帝比秦始皇要幸运得多,他得享高龄,没死得那么仓促,死前有机会下《罪己诏》,希望得到后世的谅解,死后也没有引起朝局太大的动荡.最重要的是,秦始皇死后有赵高乱政,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却仿佛周公一般贤明,西汉这才得以再一次走出低谷,迎来“昭宣中兴”的真正兴旺局面.
金屋藏娇
刘彻本名刘彘,是汉景帝的儿子,但他既非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太子之位落到他头上,完全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他的母亲王氏,是槐里人(今陕西兴平东南),原嫁丈夫名叫金王孙,生有一女.后来王氏的母亲和金王孙闹矛盾,想把女儿要回来改嫁他人,金王孙遂报复性地把老婆献给了太子刘启.没想到刘启很喜欢这个二婚妇人,继位以后就封她做美人,生下三女一男,即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和刘彻.
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没有子嗣,并且很早就过世了,景帝一直没有封新的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使得宫廷内部,甚至朝堂之上,钩心斗角,为了这个问题纷扰不休.景帝前四年(前153)四月,他听从母亲窦太后的建议,立栗姬所生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
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生有一女,姓陈,小名阿娇.既然刘荣已被立为太子,馆陶公主就去和栗姬商量,想亲上加亲,把阿娇许配给太子为妃.然而栗姬自以为儿子当了太子,皇后宝座也迟早是自己的,非常傲慢,再加上素来和馆陶公主不合,竟然一口回绝了.馆陶公主又羞又怒,王美人趁机就凑了过来.
于是两个女人结为一党,王美人答应让儿子刘彻将来娶阿娇为妻,馆陶公主则力争废刘荣而立刘彻为皇太子.某次,馆陶公主带着阿娇进宫觐见景帝,正好王美人和刘彻也在,馆陶公主就问刘彻:“儿愿娶妇否?”刘彻笑笑不回答.馆陶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摇头不悦.再问:“阿娇好否?”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景帝答应了刘彻和陈阿娇的婚事,馆陶公主遂开始起劲地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诽谤栗姬.她说栗姬崇信邪术,并且与后宫的妃嫔们全都合不来,一心专宠,甚至不惜诅咒他人,如果栗姬做了皇后,恐怕又要重演吕后谋害戚夫人的悲剧了.景帝听了这些话,大为惊怒,于是某次试探栗姬说:“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然后注意观察栗姬的表情.谁料栗姬神色瞬间改变,半天不发一语.景帝大为伤心失望,遂决定废黜栗姬和太子刘荣.
景帝七年(前150)正月,废刘荣为临江王.当年四月,封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太子.隔了不到两年,刘荣在临江封国内因为侵占文帝庙址造宫殿,被告发后捕入长安,他受不了被酷吏折辱,自杀身亡了.
年仅7岁的刘彻就这样当上了皇太子.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刘启病逝,太子刘彻继位,就是世宗孝武皇帝.武帝首创年号制度,第二年就是建元元年——不过实际上直到元鼎三年(前114)才建年号,此前的年号都是追定的.
武帝年轻气盛,很想做一番大事业,他才登基,就诏令各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到长安来以备皇帝考察和垂询.其中,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董仲舒三次上书,献《天人三策》,请求黜刑名,尊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于求贤.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学识与见解,封他做江都相.
皇帝既然喜欢儒学,儒士出身的丞相卫绾就趁机建议,废黜所举贤良中学习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之法的人,也得到了武帝的同意.然而这些举动却触犯了喜欢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窦氏,在窦氏的干涉下,卫绾被罢免,改任窦婴为丞相.第二年,武帝宠信的另两个儒者——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也被罢免下狱,双双在狱中自杀.
在以窦氏为首的黄老派的抵制下,武帝崇儒的决心只好暂且放下,但他依然通过举贤良方正,召集了许多才智之士,聚拢在自己身边,包括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枚皋、终军等.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皇帝的亲信秘书班底,为武帝削弱相权,把权力中心从“外朝”移入“内朝”,奠定了基础.
主政的道路坎坷重重,太皇太后窦氏才刚去世,皇太后王氏又站了出来,身在宫中,却想操控政局.以窦婴为首的窦氏才刚退出权力中心,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兄弟田蚡又得以身任丞相.田蚡喜欢安插自己亲信的人到朝廷各部门中去,某次上奏请求调动官员,武帝实在忍不住了,冷笑说:“舅舅安插够了吧,留几个位置让我来封,行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朝政只能沿着文、景以来的既定方向前进,即便黄老之学,以及各种朝政规划、典章制度都已经不再符合实际需要了.武帝满腔热情,在朝政上却无从施展,于是被迫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准备改变和亲政策,和匈奴真正兵戎相见.
马邑设伏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开始发展起来,不断征服周边其它游牧部落.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袭杀其父头曼,继任单于之位,其后东平东胡,北并丁零、薪犁等部,使匈奴的疆域空前广大,东到辽东半岛,西达葱岭,南收被秦朝时夺去的河套地区,实力极为强盛.
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之初,北方许多割据政权如韩王信、陈豨等都勾结匈奴,引导游牧骑兵攻击长城以南地区.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结果被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整整七天七夜才得脱险.刘邦意识到中原残破,还无法与匈奴正面较量,于是采纳娄敬的建言,用和亲之策换取暂时的边境和平.所谓和亲,即汉朝公主远嫁匈奴,做单于的阏氏(王后),作为公主的陪嫁,还有大量珍宝锦缎,源源不断送去匈奴王庭.虽说皇帝并舍不得真把亲生女儿送那么老远,一般都是从宫中或宗室里认个干闺女假冒公主之名,最高档次也不过翁主(王、侯之女)而已,但这种单方面的和亲政策,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屈辱性.
即便如此,和亲政策也并不能维持长久和平.匈奴以游牧为生,靠天吃饭的程度比农耕民族更为严重,一旦天气寒冷而牧草大面积死亡,或者牛羊感染大规模瘟疫,匈奴贵族把汉朝公主的陪嫁也吃完用完了,就会挥兵南下抢掠,才不管和汉朝是否儿女亲家呢.从高祖、惠帝、高后,到文、景两朝,屡次和亲,最多也就能维持三年和平局面,超过三年,匈奴骑兵就会大掠北境,然后西汉朝廷就又必须再次考虑和亲的问题.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任何有志向,不苟且的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文、景时代,大力巩固北方边防,选任良将,整饬军备,随时做好和匈奴正面较量的准备,但因国力问题,最多也就是将匈奴骑兵逐出塞外,既不敢远追,杀伤也很少.到了武帝登基,四海晏平,国库充实,他开始考虑转守为攻,要彻底解决边患问题了.
战争的序幕是从马邑伏击战开始的.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匈奴又来请求和亲,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比较熟悉匈奴情况的大行王恢说:“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背约,不如勿许,举兵击之.”但御史大夫韩安国坚决反对,说:“就算得了匈奴的土地,也无法耕种,吞并了它的部众,也无法驾驭.况且我们出兵千里,士卒必然疲惫,匈奴趁我疲惫来攻,军队必然覆灭.臣以为最善策莫过于和亲.”
韩安国是善战的名将,连他都反对出兵,大臣们遂纷纷附和.武帝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选送“公主”出塞.可是主战的王恢不肯罢休,第二年他胸有成竹地向武帝建议说,可以诱使匈奴单于南下,打一场伏击战,歼灭其主力,这样不用千里用兵,也能得利.原因是马邑(今山西朔县)土豪聂壹愿意诈降匈奴,引诱匈奴大军犯边.
年轻的武帝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不可放过,于是在元光二年(前133)六月,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率三十万大军齐集马邑周边设伏.然后让聂壹去对匈奴军臣单于说:“我愿意刺杀马邑的汉官,举城投降,那您就可以不费力气得到全部财物.”
马邑设伏其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大笑话,三十万大军的行动怎么可能保密?无法保密的伏击战,怎么可能成功?军臣单于一开始倒是相信了聂壹的诈降,亲率十万骑南下,但等他到了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满山遍野都是牲畜,却没有一个牧人,终于起了疑心.于是派兵夺取附近的汉朝哨所,捉了名小军官来询问.这一下军事秘密彻底泄露,单于大惊,匆忙退走,汉军追赶不及,劳而无功.事后,王恢畏罪自杀.
马邑设伏是失败了,不但失败,从此汉、匈两家等于断绝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战争状态,汉朝的北部边境更是危如累卵.不过两国间持续数百年,直接决定双方国运的大战,也正是从这个大笑话开始的.
元光六年(前129)冬,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是为关市反击战.关市即指汉、匈边境上的通商贸易点,当时武帝面对匈奴对上谷郡的大规模抢掠,派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每路万骑,指示说:“击胡关市下.”
此刻匈奴主力正在阴山以南活动,兵数比汉军要多,灵活性比汉军要强,战争的结果,只有卫青杀敌七百,取得小胜,其余各路,公孙敖战败损失七千骑,公孙贺毫无斩获,李广竟然被匈奴擒获,后来在押送途中夺得马匹,单骑逃回.
关市之战后,武帝和大臣、将领们总结教训,秣兵厉马,准备再次北伐.此后,从元朔二年(前127)年起,到元狩四年(前119)止,8年间大规模发兵五次,终于转败为胜,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巨大成果.
北征匈奴
武帝前期,所以能在对匈作战中取得大胜,和他善于选拔将才,以及鼓励养马,都是分不开的.匈奴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骑兵力极为强盛,汉军用来制约匈奴骑兵的,只有强弓硬弩,但汉弩虽然冠绝天下,却无法主攻,只能用来防守.为了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文帝在位时就鼓励民间养马,规定百姓有马一匹,可以免除家中三个人的兵役.景帝开始大规模国家养马以备军用,到武帝继位时已有军马四十五万匹.
武帝为了增加京城的骑兵数量,特别在南军中设立了期门军千人和羽林军左骑八百、右骑九百,选精于骑射的“六郡良家子”为郎官,担任皇帝的侍卫.他经常带着期门、羽林去打猎,藉此培养人才,选拔将领.名将卫青、霍去病就出身于此.
卫青原本是武帝长姐平阳公主的马奴,因为武帝看上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带入宫中为嫔妃,所以提拔卫青为羽林郎.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因为裙带关系得到重用.但这两个人和许多其他外戚不同,不但有能力,更有雄心,终于成为武帝北击匈奴的左膀右臂.
河套以南地区气候温和,适于驯养骏马,秦末为匈奴夺取后,匈奴骑兵经此南下,一日即可驰至长安.所以汉武帝的第一个进攻方向,是指向河南地,夺取了河南地,既能解除长安北方的威胁,更能作为进攻的前线基地,给匈奴以重大打击.
元朔二年(前127)春季,匈奴入侵上谷、渔阳等郡,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趁着胡骑东进之机,避实就虚,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等部由云中出发,沿黄河河套进行深远迂回,直指陇西.此战出敌不意,从匈奴右贤王和白羊王、楼烦王领地中间穿插而过,最终包围白羊、楼烦两王,给予沉重打击.汉军大获全胜,斩首2300级,俘获3000余人,牛羊百余万头,而自身的损失非常之小.战后,武帝在在河南地置朔方郡,筑朔方城(今内蒙古乌特拉前旗东南),并且重修已经毁弃的秦代长城.
就在汉朝从守势转变为攻势的时候,匈奴内部却发生了分裂.元朔三年(前126)冬,匈奴军臣单于去世,其弟右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军臣单于子于单降汉.伊稚斜登上单于宝座后,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南下侵扰更为频繁.武帝遂开始酝酿更有力的反击.
匈奴群王,单于以下,以左、右贤王最为尊贵.前此汉军攻取河南地,在右贤王的眼皮底下机动迂回,视其若无物,朔方郡建立后,恼羞成怒的右贤王遂屡屡南下,发起疯狂反扑.此次进攻的目标,就是右贤王部,只要重创匈奴右贤王,就可将整个匈奴帝国东西拦腰切断,一分为二.
元朔五年(前124),汉军使用声东击西之策,武帝派将军李息、张次公率数万人从右北平出击,牵制东方的匈奴军队,同时以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精骑从高阙(今内蒙古潮格旗东南)出发,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李蔡从朔方出发,总兵力超过十万,远程奔袭右贤王庭.
卫青行动非常神速,等他杀到右贤王庭的时候,匈奴右贤王还以为汉军远在数百里外,放心地饮酒醉卧.卫青发起总攻,活捉右贤王麾下裨小王十余人,虏获男女15000余人,辎重物资无数.右贤王仅带爱妾一人,狼狈突围而走.
得到胜利消息后,武帝大喜,立刻派使节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授命他统帅诸军.
袭击右贤王部,斩断了匈奴单于的一条臂膀,但单于主力却依旧未损,为了报复,更为了扭转战局,伊稚斜更加频繁地南下侵扰.于是元朔六年(前123)二月,第三次大规模战役开始了.
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等部,共十余万人,由定襄出发,北伐匈奴,希望趁单于本部右翼暴露之机,一举歼灭之.卫青出塞后不久,就遭逢单于主力,打了一次击溃战,杀敌数千人,随即返回定襄、云中、雁门休养.四月,卫青再次出塞远征,因为进攻路线没有改变,所以被单于预先命令左贤王部向西靠拢,得以从侧翼夹击汉军.战斗结果,胜负参半:苏建部伤亡殆尽;赵信原是匈奴小王来降,兵败后又投降匈奴;只有卫青再遇匈奴主力,歼灭万余人.
此次战役,可谓打了个平手,但一员年轻将领却从中脱颖而出,给匈奴以极大震撼——那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跟随卫青北征,率八百骑前出大军数里,杀敌2028人,斩了单于的祖父辇藉若侯产,俘获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及相国、当户等贵族.武帝因他的功绩,加封为冠军侯——此时霍去病年仅18岁.
在此前不久,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向武帝禀报说:“西域诸国也都苦于匈奴的侵扰,如果我们与其联合,就可以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武帝遂决定打通河西走廊,远通西域.元狩二年(前121)春季,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精骑突袭驻扎在河西的匈奴军.此时匈奴主力已经远遁漠北,霍去病遂长驱直入,从陇西出发向西北挺进,大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杀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相国、都尉等,抢走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总计斩、俘8960余人.河西走廊被一举打通.
同年夏季,汉军再次分东、西两路北征,霍去病走西线,又获大胜,东线却损兵折将,李广遭遇匈奴左贤王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浑邪王和休屠王因害怕遭到单于惩罚,率众降汉.
匈奴单于从上次战败后,就用降将赵信计,逃遁漠北,以为汉军无法远出,可以暂时隐忍,积聚实力,以图卷土重来.元狩四年(前119)春,武帝决定将计就计,以强大兵团深入漠北,求与匈奴主力决战,遂派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以骑兵五万为主力,出代郡进攻匈奴左贤王,派骠骑将军去病率骑兵五万为主力,出定襄,直驱漠北进攻匈奴单于.此次战役规模巨大,除两路军十万人外,还有编制外的“私负从马”四万匹跟随前进,后面有步兵数十万掩护辎重.
武帝一心想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霍去病,出兵前得到假情报说,单于主力在东,遂命令前线两军调换出发地和目标.但等大军出塞后,才发现单于仍然在西,卫青遂直取匈奴主力,在漠北展开决战,厮杀整日,伤亡相当.最后单于不支,趁夜逃走,卫青追击到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端),虏获大批辎重物资,余粮全部烧掉.计前后共歼灭匈奴兵19000余人.
相对的,霍去病出塞后即遭遇匈奴左贤王部,奋战取胜,追击到狼居胥山、姑衍(均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祭天立碑而还.总计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其余70443人.匈奴左贤王部逃走的还不到十分之二.
经过此次战役,匈奴实力遭到重创,此后再不敢在漠南设置王庭.困扰汉初近百年的北部边患,算是基本得到解决了.
由盛转衰
经过数次对匈奴用兵均获得胜利,武帝的威望提升了,在朝廷上也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他遂放开手脚,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汉武帝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收权中央,以巩固皇权,加强封建集权统治.要完成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权,把统治中心从“外朝”改为“内朝”.
西汉初年继承秦制,宰相具有很大权力,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经过宰相同意,是无法顺利实施的.惠、少、文、景时代,虽曾一度瓜分相权,分置左右丞相,却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皇帝本人的统治权.到了武帝时代,原本跟随高祖起兵的开国功臣们大都已经去世,窦婴、田蚡等人去职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干预朝政的势力也消失无踪,这就给皇帝抑制相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光五年(前130)八月,武帝再次要求地方荐举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察考和咨询,并且特别声明要“征吏民明世务,通儒术者”.菑川(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公孙弘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博士,后来更升任他为丞相——这是西汉时代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宰相.
武帝选拔儒生为宰相,这些儒生威望较浅,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做靠山,武帝遂将政务中心转入内廷,大事都和自己的亲信秘书班底商讨,并且由这些秘书拟定和颁发诏书,外廷的丞相只主管一些日常行政事务而已.这样相权就逐渐由丞相府、御史府移至皇帝身边的尚书台——尚书台原本不过是皇帝私府中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武帝以后地位日益重要,到了隋唐时代,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成为真正的宰相机构.
这是对中央政府的改革,而对地方,武帝继续压制国王、列侯们的势力.元朔二年(前127)正月,他接受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也可向朝廷申报,割出一块领地来封其余的儿子为王或侯.这样一来,原本较大的王国被逐渐分割为许多小王国,诸侯王再不能“连州跨郡”,形成足以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了.
元鼎五年(前112)九月,武帝借口列侯们献给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黄金成色太差,进行大规模搜捕、调查,总计削夺列侯爵位106人.文、景时代数次勒令回去封地,却总滞留长安,不肯成行,勾结官员,横行不法的列侯势力,至此几乎被扫荡一空.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初置刺史.他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称为“部”,每部任命一名刺史(京城及附近地区的刺史称为司隶校尉),对地方上的官吏和豪强进行监督.刺史的监督原则主要是“六条问事”:一,是否有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并且恃强凌弱;二,是否有郡守不遵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渎职;三,是否有郡守审判案件不公,草菅人命,被百姓所嫉恨;四,是否有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任用小人的情况存在;五,是否有郡守的子弟仗势欺人,而其下属不敢纠办的情况存在;六,是否有郡守和地方豪强勾结,欺蒙皇帝的情况存在.十三刺史部,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十三州.
不但在行政制度上中央集权,就连学术思想层面,武帝也要求获得全国的统一,是谓“大一统”.董仲舒曾在上书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于是武帝改变高祖以来黄老立国的传统,利用董仲舒的学说,将君权神化,同时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甚至定儒学为官学,以达到全社会思想统一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济上,汉武帝继续鼓励生产,重农抑商,还任命桑弘羊等人主管财政,确定了盐铁官卖制度.他的许多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深刻影响是好是坏且不必说,对当时普通百姓所产生的影响,却在相当程度上是灾难性的.
武帝为人外宽内忌,刚愎残忍,仿佛其父刘启,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仿佛其先祖刘邦,但从刘邦到刘启,历代汉帝的节俭风气,在他身上却荡然无存.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营建宫室、封禅求仙,这些举动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文、景以来充盈的国库短短十数年间就被浪费一空.国家已经没钱了,可是皇帝还想打仗,还想建造楼台宫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刻剥商人,加重赋税以敛财;对商人和农民的征敛自然会造成民心浮动,朝廷的解决办法也不外乎任酷吏,兴大狱.武帝统治前期,是西汉朝光辉的顶点,但到他统治中后期,国家却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甚至日暮途穷!
首先说穷兵黩武.武帝时代,不但北伐匈奴,还南平闽、越,西通西南夷,把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今天两广、云贵地区.这对于政府和百姓来说,本来就已经是很沉重的负担了,第五次对匈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虽然取胜,但损失上万人,归来的官、私马匹也不足三万.但在这种情况下,武帝依然不肯罢休,从元鼎五年(前112)到征和三年(前90)间,又六次发兵,北伐匈奴,结果仅一次小有斩获,两次无功而返,三次全军覆没,胜少败多,已不复昔日的荣光了.
考究武帝中后期对匈奴战争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卫青失宠,霍去病已死,缺乏优良的军事统帅;二则国库空虚,战马稀少,很难组织起大集群的远征;三则匈奴虽已衰弱,战略却因此从主力决战转为游击骚扰,行动更为灵活隐秘.本来最后一次远征,是很有希望再取得大捷的,但统帅偏偏是无能的李广利,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使得连这般庸将也无法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战斗中去,结果主力两万大军尽数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武帝一贯重用外戚为将,但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是天才良将,后期的李广利却又是另外一类人物了.
巫蛊之祸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当然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今屋藏娇”的陈阿娇了.但据说阿娇嫉妒心很重,更倚仗娘家的势力为所欲为,加上她并没有生下儿子,武帝的兴趣就逐渐从她身上转移开了.
卫子夫进宫以后,很受宠爱,阿娇嫉妒得不得了,听信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的话,设坛斋醮,祈祷自己得子,并且重拾武帝的欢心.巫术本是汉宫中的大忌,消息泄露后,武帝大怒,不但杀了楚服,还把皇后宫中宫女、太监300余人悉数斩首.元光五年(前130),废陈皇后,幽禁在长门宫中.
后来陈皇后阿娇以千金赠武帝近侍、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长门赋》,以抒发自己的悲怨之情.武帝读了《长门赋》,颇为感伤,可是此时他正宠爱着卫子夫,又必须倚靠卫青、霍去病等外戚良将作战,虽然慨叹,却终于不肯赦免陈皇后.
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刘据.武帝遂封卫子夫为皇后,不久又立刘据为太子.为了拉近和卫氏的关系,他还把自己寡居的姐姐平阳公主下嫁给卫青为妻.卫、霍之门,煊赫一时.
然而随着卫子夫年龄渐大,容颜衰老,武帝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其他的嫔妃.他先是宠爱一位姓王的夫人,继而某次听乐师李延年唱歌道:“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慨叹:“世上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李延年说:“歌中所唱,就是我的妹妹.”于是把其妹献给武帝,就是著名的李夫人.
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太初元年(前104),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要他率领“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前往贰师城取良马.贰师是西域大宛国的辖地.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原本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后来听说大月氏已经西迁,他就搜集了西域各国的情报还告武帝.武帝派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取得了联系,双方开展贸易,协防匈奴,关系相当不错.然而张骞带来回来的一个小消息,却使大宛国遭遇到灭顶之灾.
据说大宛国中有天马,国人捕捉野马以与天马交合,生下的小马能日行千里,而且汗出如血,称为“汗血马”.武帝好神仙方士之说,想到若得天马,定可乘之上天,就算得不到天马,得到天马之子,或许也有类似效果,于是派人去大宛求取汗血马.大宛拒绝了汉使的要求,说:“汗血马是我们的国宝,况且离了大宛就很难生存,因此不能给.”武帝大怒,就派李广利远征大宛贰师城,去抢夺汗血马.
西域各国听说汉军来攻,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