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不是宗教?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2:20:36
儒学是不是宗教?为什么?
儒学是不是宗教?为什么?
儒学是不是宗教?为什么?
儒学是不是宗教?这是一个争论已久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虽然每一次争论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儒学的本质及其功能很有意义.就儒学研究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化的层面上,把儒学解释成一套知识系统就完事了.我们需要深入到儒学的最深层次,即儒家最关心的心灵层面,了解其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解决.这显然关系到知识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一类的重大问题,有助于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正如人们所说,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宗教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只靠简单的“定义”就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本质能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
“宗教”同“哲学”一样是从西方译过来的,运用到中国文化的分析中,就有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宗教及宗教学理论也有其历史的发展.最早是宗教神学,着重于存在论、本体论一类的论证;后来又出现了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社会学,前者着重于个体的心理和精神体验,后者着重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功能的分析;现在又有人提出“俗世宗教”或“现世宗教”的说法,实际上是对物质技术崇拜的批判.论题有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有变化,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宗教的本质亦有变化?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有一点似乎没有改变,这就是凡涉及宗教的问题,都是有关人生信仰的问题而不是科学认识的问题,也不是一般的知识问题.如果说在古代,宗教与科学尚未完全分化,只能从基本倾向上进行分析;那么,到了现代,二者的基本界限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也应当在这一共识之下研究儒学的问题.
这里还有宗教与人文的关系问题.信仰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有宗教的、有人文的,不能都归结为宗教信仰.比如哲学、美学、艺术等等,都是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但不能统统说成是宗教.历史上既有宗教哲学,也有非宗教哲学,情况不同.那么,有没有介于宗教与非宗教之间的哲学?有没有既是人文的又是宗教的哲学?这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了.究竟如何认识宗教信仰与其他精神现象(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很多争论就发生在这里.单从理论方面说,宗教具有如下几个条件和特点,这是很多人可以接受的.
一是超世间、超自然,即超越现实世界、现实人生,承认有另一个独立的完美的精神世界,不管这个精神世界是彼岸的天国还是别的什么.一般而言,宗教主张绝对超越,但是究竟有没有一个绝对超越者即绝对主体?如果有的话,它是位格化的神即上帝,还是非实体的存在?东西方之间似乎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西方的基督教系统是主张实体论的,而且是位格化的,与之相应的则是“创世说”;而东方的佛教则是主张境界论的,认为世界从来就是如此(虚幻的世界也是存在的),涅盘是绝对超越,但它是一种境界而不是绝对实体,尤其禅宗(中国化的),并不敬神,却要成佛,佛就是境界,并有“出世间、入世间”之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主张儒学是宗教,但他是从实体论的意义上讲超越的.他也讲境界,但他认为,真正属于境界形态的是道家而不是儒家,儒家兼有境界与存在,而以存在论为主要形态(《才性与玄理》,P125,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它必须有一个“超越的根据”,即绝对实体.其基本的进路则是“道德的宗教”,即由道德而进至宗教.他认为儒家承认有道德本体,本体即是实体,而道德本体即实体同时亦是宇宙本体即实体,这就是他所说的“既道德又宗教”,但这是“道德的形上学”而不是“道德底形上学”.我承认儒学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但不同意儒学是实体论的说法,因为儒学的存在论是不能脱离“时间”观念的(不详述).
二是终极性即所谓“终极关怀”(梯里希)的问题,是指人生的归宿问题.如果说,超越的问题是从存在上说;那么,“终极关怀”的问题则是从主体体验和人生信念方面说.这是西方现代以来很流行的说法,也被许多中国学者所接受.这种说法是不是以存在论上的绝对实体为前提,或隐涵着绝对实体论的内容,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可以指出的是,这种说法至少包涵了某些人文主义的因素,或者逐渐向人的问题转移.所谓“终极关怀”,是人的关怀,离开人的诉求,无所谓关怀不关怀.“终极”还有无限、永恒之义,也有超时空之义.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但人对无限、永恒有一种心灵诉求,希望能够实现之,或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永恒的意义.比如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爱,这被认为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是一种“终极关怀”.张岱年先生近年来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是一种以人道为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他特别指出,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心灵关系,因此,“儒学可以说是这一意义的宗教.”(《儒教问题争论集》,P41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这种看法很有道理,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