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学期的~皇帝的新装那篇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2:12:32
要上学期的~皇帝的新装那篇答案
要上学期的~皇帝的新装那篇答案
要上学期的~皇帝的新装那篇答案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问题研究
1.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像.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像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像,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像既丰富又合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像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像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像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像,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
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