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南戏,元曲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3:12:38
杂剧,南戏,元曲的区别!
杂剧,南戏,元曲的区别!
杂剧,南戏,元曲的区别!
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戏的戏剧音乐结构在总体上依据於剧本,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自成起迄,称为出,或称摺;一本戏可长达几十出,曲牌和套数的运用较为灵活自由.南戏产生於民间,在其初期阶段,结构简单、形式活泼自由,角色不过3、4人,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可多达几十人;角色分行亦渐细致明确,基本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并广泛吸收诸宫调、唱赚、词调、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於民间,流传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书写情怀,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
学.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於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著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著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於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