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知识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7:49:26
木兰诗的知识总结木兰诗的知识总结木兰诗的知识总结《木兰诗》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

木兰诗的知识总结
木兰诗的知识总结

木兰诗的知识总结
《木兰诗》赏析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木兰是一个忠孝两全,勤劳,深明大义,勇敢机敏,不为名利的人

木兰的战备物资要分别在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才能买齐,明显是不合情理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

全部展开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