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1:57:31
兰州大学 怎么样
兰州大学 怎么样
兰州大学 怎么样
我就在兰州呢,兰大可是985+211,兰州大学
学合作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德国基金会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一合作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正是由于这一活跃的合作研究,促成了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校际合作的建立.1999年,德国基金会(DFG)又批准了8项中德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古居延海演化研究.2000年,“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正式向北京“中德科学中心”申报,2001年获批准并资助中心活动,兰州大学也正式下文成立该中心.中德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由兰州大学干旱环境和古气候中心(CAEP)和柏林自由大学中亚生态与多学科中心(EDCA)研究人员组成,吸收国际上从事亚洲中部干旱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参加.
16.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7.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沙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沙漠化往往与贫困现象相伴生,形成生态退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社区要改变贫困面貌,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首先防治沙漠化.然而,我国沙漠化发生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我国的沙漠化防治一方面必须对沙漠化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要有深入认识,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当地社区的努力,与解决社区的生计问题相结合,以期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如何依靠当地社区力量,打破生态退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项目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以社区为本的西北干旱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其基本思路是,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沙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民勤县,选择沙漠化过程强烈、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社区,通过研究近50年来沙漠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分析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沙漠化防治政策;通过开展退耕还草(林)、种草养畜、封沙育林等参与性社区生态扶贫活动,调整产业结构,促成社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培育社区自我发展与管理能力;将沙漠化防治与社区发展行动相结合,鼓励公众参与沙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18.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年10月25日,由兰州大学批准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由学校与资源环境学院共同管理,同年获得省建设厅颁发城市规划丙级资质.
2003年12月经兰州大学批准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更名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年获城市规划乙级证书.
规划院本着资源共享的优势,依靠资源环境学院雄厚的科研势力,容纳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兰州大学发展独具潜力的研究院之一,立足甘肃,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事业.
研究院秉承兰州大学“作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发挥高校优势,在保持和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规划和咨询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作出贡献.
19.兰州大学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室
兰州大学校企共建 “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现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和30名研究生,科研人员总计38人.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共有6个研究小组,涉及 诸多生物技术领域:
植物分子病理学理论研究小组
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20.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下、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名称为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后根据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需要, 2005年8月更名为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
该实验室位于兰州大学医学校区.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
21.医学实验中心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人员39人(不含兼职人员),高级4人、中级1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 10人.学科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有中青年专家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在医学实验中心的服务、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技术队伍中,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 人,甘肃青年科技奖1人,甘肃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0余m2,大型、精密科研实验仪器100多台(件)、总值3500万元.现设有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电镜室、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实验中心(GLP实验室)、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研室等6个服务、科研和教学机构,并依托建有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两个省级实验室.
22.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自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4月12日正式建成,2007年1月1日并网使用.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顶(35.946N,104.137E),占地约120亩,拥有国际上最先进、西北地区最齐全的精密气候观测仪器,包括:激光雷达、微波辐射仪、全天空成像仪、边界层气象要素、地表辐射、太阳宽带辐射、太阳窄带辐射、太阳多波段光谱辐射、三维超声速风速通量仪、大孔径闪烁仪、土壤温度、湿度、降水量、大气质量成分监测系统、多波段太阳光度计、黑碳仪、积分浊度仪、空气动力学直径粒子谱仪及风云气象卫星、 EOS/MODIS数据数字视频广播接收系统等,总价值1000多万元.
SACOL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气候观测平台,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社会学等领域,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SACOL已被批准加入了CEOP项目、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和MPLNET(Micro-Pulse Lidar Network)等国际观测网.
编辑本段社团组织
兰州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兰州大学绿队、达尔文协会、自行车协会、idea精英汇、法学社、手语协会、红丝带爱心社、文史学社、DV与摄影协会、电影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阳光心理协会、五泉文学社、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行者 & 蓝领巾)等众多优秀社团.
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
院士
秦大河,刘人怀,葛墨林,吴云东,詹文龙, 姚檀栋,王陇德,郑晓静,涂永强,周其林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主任,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原暨南大学校长,力学系毕业
詹文龙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物系毕业,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副校长,力学系毕业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毕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近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人(原兰州大学50人),位列全国高校第九位:
王锐 王官武 张人禾 张知彬 杨维才 杨增明 杨士勇 赵晓鹏 周其林 韩秀峰 吴云东 吴骊珠 邓友全 岳建民 李卫东 李有泉 李建平 邓金根 冯兆东 冯小明 舒红兵 詹文龙 罗永章 郎建云 涂永强 种康 苏成勇 白中治 成昭华 薛勇彪 姚檀栋 姜标 蒋田仔 任中洲 陈发虎 方小敏 王志光 夏佳文 安黎哲 苏刚 宁建国 冯钰琦 鲁统部 南发俊 陈多福 张锦 胡建勋 李仲飞 彭栋梁 马耀明 石建功
高级官员
官员:陆浩,张学忠,杨利明,贠小苏, 刘立军,侯云春,郜风涛
陆浩 甘肃省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中文系毕业,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利明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交通部党组成员,哲学系毕业
贠小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经济系毕业
郜风涛 中文系毕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刘立军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经济系毕业
金融家
张云
张云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
媒体人
水均益,封新城,彭长城,胡亚权
水均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著名节目主持人,外语系毕业
封新城 新周刊主编 中文系毕业
彭长城 杂志社主编 历史系毕业
胡亚权 杂志社前主编 地质地理系毕业
其他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 力学系毕业
秦晖 清华大学教师 著名知识分子 历史系毕业
党国英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 经济系毕业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系毕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杨继钢 化学系毕业,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
祝晏君 历史系毕业 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孙兆林 化学系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知彬 生物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
苏荣辉 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
邵克文 历史系毕业,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
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 历史系毕业
王志刚 中国著名策划人 经济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 中文系毕业
江亦曼 化学系毕业,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沈伟国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化学系毕业
李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王水汀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 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 法律系毕业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数学系毕业
董文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地理系毕业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地理系毕业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 经济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经济系毕业
乌力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化学系毕业
屠国华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物理系毕业
谢玉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 历史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生物系毕业
姜标 化学系毕业,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地理系毕业
黄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物理系毕业
林西平 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 化学系毕业
姜建初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 法律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 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 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马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马海州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法人代表)
邓友全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毓智 中文系毕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
翟亚军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会及全国质量管理学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物理系毕业
编辑本段在兰大工作过的著名学者
顾颉刚 著名学者
徐躬耦 核物理学家
赵俪生 史学家
杨伯峻 著名语言学家
冯绳武 地理学家
郑国锠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邝宇平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吕忠恕 植物学家
王德基 地理学家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刘有成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朱子清、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段一士 理论物理学家
叶开源 力学家
钱伯初 量子力学专家
黄伯荣 当代语言学家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 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这将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世界500强大学.
兰州大学在《2009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
2008中国大学历史学十三;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十三位;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六;
2009年中国大学医学第三十一;
2009年中国大学法学第三十八;
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
2008中国大学文学四十二;
2009中国大学工学六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