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辛亥革命的点评,2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03:40:54
有关辛亥革命的点评,2000字.
有关辛亥革命的点评,2000字.
有关辛亥革命的点评,2000字.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