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3:16:13
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们称这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

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
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

古代衣服到现代衣服怎么变化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们称这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5] 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草”[6]、“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7].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8].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9] 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
  汉朝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华夏人.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便是汉族传统服饰,如“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如“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15] 尽管唐代与汉代常服是两种款式,但是“汉服”一词已经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16]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剃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17],也是这个道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18].明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满清统治者清楚汉人衣着与满洲服饰的巨大差别,如《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附子克勤郡王岳托传》卷二一六列传第三写道:“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传第二八》忠义传七宋华嵩传:“会南、北路各城叛回煽变,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汉装回匪马兆强、马环等焚掠附城村庄,伯锡尔及办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战,斩兆强、环,余党溃,叙功赏用黄缰.”所以才用“汉服”来确指“汉人服饰”而不用“明装”.
  “汉服”在政治高压的清代是一个过滤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研堂见闻杂录》:“功令严勅,方巾(汉服一种帽子)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
  从符号学来看,满清统治者通过禁绝“汉服”的所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亡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断缺.从语言学来看,“汉服”有其语形无其语义,“衣冠”、“唐装”、“华服”等词汇也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成为虚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冲破了政治高压的禁区,转而成为文化问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于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书中写道:“今寄故衣以为纪念……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圆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已十年矣.”
  综上所述,“汉服”不仅具备“服饰”的一般属性,还突出地具有“民族”属性.因此确切地说,“汉服”从属于“民族服饰”概念,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几百种民族服饰中的一种.从其出现的历程来看,华服、衣冠、唐服(唐装)及其派生词都是“汉服”的旧称.
  随着中国崛起,兴起“唐装”之风,此“唐装”非彼“唐装”,乃民众不恰当的称呼,在理论上无法论证改良马褂是唐装的延续.并且,改良马褂作为广义唐装论证也是极其不恰当的,因为广义唐装等于国服,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用某一族的服饰去代表其他民族是违宪的.
  汉服并没有随禁令失效而恢复.直到今天,“汉服”仍被误解为“古装”,与本意相去甚远.更为可惜的是,与汉服血肉相连的“唐装”、“华服”等名词,由于缺乏主干的支撑,变成内涵、外延一片混乱的虚无概念[19],中国人尤其是汉人在选择自己民族服装的时候也显得十分尴尬.如在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汉族金花吕晶晶因不知“汉民族传统服饰”为何物,只能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置身于其它55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之中.[20]
  幸而现在大陆民间有复兴汉服的呼声,并付诸行动.笔者为之下了一个定义,希望方家指正.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为什么清装马褂不能代 表中国传统文化
  1、不符合中华文化含蓄内敛,灵动高远的精神;
  2、清装马褂在中国通行不过两百多年时间,而且还是满清封建统治者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奴役残害国策屠杀了几千万中国人之后,用强权和暴行毁灭了华夏衣冠,强迫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穿上的;
  3、清装马褂本身是民族残杀、民族奴役、民族压迫、民族耻辱的象征;
  4、清装马褂不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服装,汉民族自有一套礼乐服章体系,而中华文化的主体本身就是汉文化.
  汉语、汉字、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