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饰特点我想请问下回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06:11
回族服饰特点我想请问下回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回族服饰特点
我想请问下回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回族服饰特点我想请问下回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回族服饰概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服饰历史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银带,佩银刀……”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打扮,还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来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这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雍正初年,山东巡抚陈世宫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鲁国华等地方大员向清廷上疏,对回民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妄加罪名,说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因此,他建议:“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
这样,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伊斯兰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回族服饰作用
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等,因此回族服饰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回族男子服饰
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戴斯他勒: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现在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
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
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
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这个风俗起源于波斯(伊朗一带),因为波斯即旧时的绿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民喜欢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现在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回族女子服饰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传统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等颜色.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妇儿养活着一个老婆婆,因为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给人做饭.每次和完面,这位媳妇两手都舍不得洗手,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这样可以勉强果腹.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婆婆和媳妇都很害怕,媳妇不禁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于是把手伸出去,把两眼一闭,想让雷劈掉算了.一声巨雷响过后,媳妇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的双手不但丝毫未损,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现在有的回族女性没金手镯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质的代替,如银手镯、玉手镯等.
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
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回族服饰文化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回族服饰现状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回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和多数其他民族的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袭的的问题,在此希望广大回族同胞关注我们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当代回族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服饰传承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但根据调查,银川市现有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沟通,发展回族特色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银川商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银川市从事服装经营、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人约12000多家,绝大多数从事经营流通,专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企业只有30余家,仅有的4家民族服饰生产企业也濒临倒闭.
多年研究回族服饰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副研究馆员陶红老师说,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甘肃临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饰的人比宁夏多,这些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撒拉等民族,他们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一样,能形成一定的氛围.另外,我区回族居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外,大多数回族群众不着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
2005年,宁夏举办了全国首次回族服饰展演大赛,一些设计高雅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回族服饰,得到了宁夏广大回族群众的赞赏.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大赛评委马书敏认为,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她认为,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的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民族特征不是很明显.她希望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风情的服饰,同时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陶红老师告诉记者,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的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