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10:56:14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如何定位的?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变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对本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一、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二、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在初中学生能够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牢固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从平凡的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参与性很强,但热闹之后,学生却没有体验和收获;课堂看起来紧张有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但整节课却被划分为细抠的知识点;课堂很沉闷,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脱离课堂,缺少真诚的交流,课堂上多的是假话、套话……这些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出现,背后都有一个原因: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
课程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主要变化有:
从目标层次上看,可以将它分为学科目标、课堂总目标与课堂子目标三个层次,其中学科目标为终极目标,即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德育),课堂总目标为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具体章节目标,而课堂子目标就是我们教学中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从目标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各有侧重点,服务于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从呈现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一般情况下,显性目标在教材内容、教学参考用书等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中都会有所反映,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达成情况也较易掌控,而隐性目标则需要教师有钻研意识和钻研习惯,它的达成实效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等的深度处理和用心挖掘,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目标的达成效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这一变化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相比其它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思想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需求.贯彻这种社会的主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
第二,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方面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有综合性.
第三,实践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通过践行来养成规范、涵养道德.因此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更强.
在许多的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展示课等,授课教师出于功利化的驱使,经常会出现异化教学目标的现象.比如过分宣传自己的学校、展示自身特长等等.有时甚至将思想品德课异化为其它课型,如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心理健康课.
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现状,反映教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也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无法实现课程总目标.因此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目标作一个理想的定位,摆正位置,发挥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