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2:16:22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管仲的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集团的高管,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时已经很贫穷.为了谋生,管仲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进入齐国的管理层,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国CEO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子诸儿成为齐国集团新CEO,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几年后,齐国集团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死.经过激烈的斗争,鲍叔牙说服了齐国高管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新CEO,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总经理(齐相).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为总经理(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周王室乃至众诸侯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仍然谦虚谨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 述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把做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持,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根据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地高速运转.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一定要强兵,两个方向同时迈进才会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军令可以畅通无阻,组织制度可以高度统一.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兵的素质.打仗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销售队伍和市场队伍可以保证公司业绩的稳步上升.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把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部门的管理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其次,一定要调动运营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训练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将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售卖出去,取得良好的业绩.管仲采取的“三选”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辈韩非所主张的“循名责实”和“综核名实”.每一次选拔就有一次考核,这就是综核名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面试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担任某项职务,这个职务就是名,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就是实.他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就应该做出这个职务所要求的成绩.如果他做出成绩,他就可以得赏,如果他做不出成绩,他就要受罚.这就叫循名责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年终述职报告,反映出来的是业绩和组织管理.
在管仲看来,这样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贤而杜绝用人唯亲,就可以区分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个执行力很强的管理团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标志性事件是葵丘之盟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