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3:01:37
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

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
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

求浮生六记的坎坷记愁的读后感,提纲也行,或者是中心思想,最好给个1000字的文章
天将本心酬浮生——读《浮生六记》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时,《浮生六记》只残剩了四记,后二记已无踪影.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翻开《闺房记趣》,沈三白描绘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原来是专门给你夫婿准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脸红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美满姻缘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连声赞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透露着灵慧巧妙,体现着匠心独裁,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爱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动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深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明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极力地赞美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美观的芸娘,却渐渐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欢.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诉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毁谤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老人(老头),更是勃然大怒,斥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怪她,或许私下称呼“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实在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赞同,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顿.他帮朋友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主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的确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门,寄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渐衰落,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经受打击身体衰弱,家人厌烦,她不得不悄悄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告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诀!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准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结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庸人自扰,无聊之举,后人未必认为她这是大方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境贫困,倒还算和谐.可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杀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贫苦不安于室”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需要物质基础,穷才子难以企望完美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许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经商,还是奔波劳碌时,他依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阅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载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点山水,评议风光,激扬胸怀,于众人赞叹之风光盛处,清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欣喜地读着《浪游记快》,心中一遍遍感叹着,看吧,尽管生活坎坷多磨,这依旧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单调,身在困顿中已是疲惫不堪,何能够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清洁雅致,无论是在平静的顺境,还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苦,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珍惜.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字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专心爱惜文艺,追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依旧有着恬淡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了.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只是这种文化,我们几乎已难企及.
于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九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不在意现实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泼真切地让我眼眶湿润.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纯净明亮.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后 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就如当时写蒋鹿潭一样,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传奇,绝大多数是悲剧.如范蠡与西施隐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对其不幸的同情,来幻化成美好的结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关注着著名的传奇,而如沈复陈芸这样布衣人家的爱情,若不是记述于书,恐怕鲜于人知.尽管他们的爱情那么超拔脱俗,终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常人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最细微无常之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美丽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心无所住.”心之广大,无边无际,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陈的爱情便如此,不论身在何处,一样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
所以,我将题目作为《天将本心酬浮生》,无论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无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