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重视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20:42:15
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重视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重视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重视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出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又成为摆在全体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人文,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历史新课标
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被越来越丰富的方法所代替,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日趋多样化.新课标中的对培养学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中在课程目标一项提出了(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的要求.该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把传统教育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所欠缺的内容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与此同时,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如何培养学例一: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发生后,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的教育在人文教育的培养方面还需要反思并说 "通过此事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健康的人."①
例二: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学者答到:"在幼儿园."
例三:在一个关于中美生物课比较的课题中发现:同年级美国实验课占总课时的40%-50%,而中国在课改之后的生物实验占总课时的10%.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仍有偏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呼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在历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我们惊喜的发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目标的提出,促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历史上的双重缺失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研究,认识,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符合客观实际 办事,是顺乎客观规律办事.什么是人文 人文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张扬,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科学与人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是科学的发展使人不断认识自我,而人文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冲破宗教束缚,从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革命,科学的不断进步又对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区别是: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方面不同.科学体现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科学教育应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四者是统一关系.人文教育应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四者是一个整体.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由于当时封建主义的阻碍,我们是在"中体西用"的文化背景下,吸收西方的技术.中国古代社会历来缺乏人文主义的土壤,而我们在吸收西方技术的同时又把西方的人文主义排斥在外.即使在科学的学习中,由于过于看重"富国强兵",致使工具主义倾向严重,从而使科学结果被引进的同时,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最重要的科学精神被排斥在外.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重匮乏的文化土壤中.许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都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承担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双重建设的重担.
二, 历史新课标在倡导科学与人文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在众多科目中,历史学科在提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综合科.历史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了人类已经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其次,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分析历史原因,历史意义,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然要靠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去实现.再次,学生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就根本无法了解和评价历史.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辨别真伪 只有拥有"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才会揭开历史本来面目.最后,学习历史能最好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学习历史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评价历史人物.而杰出的历史人物则以他们自身的经历诉说着人的尊严,人的伟大,人的情感,人的价值.
那么学生是否只要上历史课就会拥有以上收获呢 答案是否定的.传统历史课内容上的繁,难,偏,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兴趣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无效.其次,传统的授课模式,评价方式都偏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这样使历史课的魅力大大降低,它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就大打折扣.
2,历史新课标在倡导科学与人文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首先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就提出了要"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②在基本理念部分,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是多处明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③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改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评价机制方面,要求教师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探究性学习受到师生的重视.探究性学习会弥补传统教育中科学思维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的不足.学生在探索问题,寻找真理的过程如果不具备科学精神就无法获得成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更是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师只把历史本身交给学生,而忽视了创造历史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灵体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严进行捍卫;对自由,平等,正义进行呼唤;对人的生死,信仰,终极价值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做到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共鸣,才能触及到历史的灵魂.而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习又会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
三,教师如何让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作用.
1,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①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加强自我教育.从某个方面讲,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自己较为固定的知,情,意,行,而学生的可塑性则更强一些.教师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一方面要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给教师观念带来的冲击.
② 教师要明确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是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③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教育是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教师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时,教师要有捍卫科学,捍卫人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2,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正确.因为一旦教育目的出现问题,教育手段的先进只会使我们在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
3,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① 为学生创造出宽松的教育环境.
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首先,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在最大限度上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做出教学评价时,一定要不仅允许学生在符合真实性的前提下,发出不同声音,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坚决贯彻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课改新理念.
教师对这四个理念的理解与实施无疑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我们应尽量避免方法的模式化.
首先,以探究式学习为例,现在在许多小学就已开展,到了高中则开设了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我认为,探究性学习不仅限于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指探究式学习态度及探究精神.它可以在所有科目的常规教学中得以体现.这样,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才会充分体现,而科学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得以实现.
其次,由于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因此,提倡自主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伊拉克战争刚刚爆发时,针对学生们都非常关注的情况,以《伊拉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专题学习.由于学生们很感兴趣,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除了师生互动之外又多了生生互动的学习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除了互相之间学到了知识,还加深了彼此的情感.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课堂变成了资源共享的团队工作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然领悟到了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体验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多媒体展示,情景设置及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诸多途径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能表达不同观点的环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体验"美",实现历史的美育功能.如教师用心发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发现许许多多的美育素材.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那么多美时,他又怎么会不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呢
总之,由于历史课改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缺失.因此要培养学生求实,怀疑,证伪,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应意识到只有理念的进步才会带来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的进步.因此,历史课改的实施及历史新课标发出的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更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勇于冲破传统.而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必然会使我们的历史课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结果又会改良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① 《政协委员热说"伤熊事件" 》 http://www.edu.cn/
② 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一页
② 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二页
③ 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