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纵横谈》读后感600至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5:44:06
《科学发现纵横谈》读后感600至800字
《科学发现纵横谈》读后感
600至800字
《科学发现纵横谈》读后感600至800字
《科学发现纵横谈》读后感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一本漫谈科学发现的书,篇幅虽然不算大,但作者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作者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今天,党中央率领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努力赶超世界科学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王梓坤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本书中,他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书中许多保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适的时候读到合适的书,真是让人受用、受益一辈子啊——翻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最新版),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实际上也是我30多年读书生活的一点体会.
我最早是在求知若渴却多少又有些茫然的初中时代,有幸看到王梓坤教授撰写的这个小册子的.说它是个小册子,决无轻薄的意思.因为此书10万字出头,确实不厚,内中每个小专题也就千把字篇幅.
《科学发现纵横谈》这部看似“成分”复杂的书——既可将其视为科普读物、科学发现史,也可把它看作是科学方法论、治学经验谈——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其实倒是非常清晰的: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这当中,作者通过撷取丰富的有意义的发现与事实,分析、总结了诸多前人的思考与见解、经验与教训,也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2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让我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的工作、事业和生活之中,委实受益良多.
就我们日常所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见识不高.因此,在该书作者看来,德、识、才、学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与重大的科学发现失之交臂.他还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柄的手——论述了才学识三者的辩证关系,又以此来考究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例如,前人已在万有引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别人,在万有引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呢?(这是因为各人的科学素养不同,各方面的修养、理论上储备的深浅不同.)再如,牛顿是卓越的科学工作者,同时却又是一个最虔诚的上帝的信徒,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启发我们:世界观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当引以为戒.)
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我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还是作者对“方法”的强调和看重.作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法,不仅要针对问题的实际,使之有效;而且需切合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使之可行.因此,善于迅速地找到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才能.而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事实上,因治学方法不同而导致治学成果各异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谈学”几个专题中,作者对精读与博览、继承与创新、专业知识与邻近学科知识的关系、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乃至资料的积累等,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不仅让科研人员读了大有裨益,也能给大中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构建起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作者主张,要在精读基础上博览.要建立研究据点,必须认真学好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的科学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能照顾全面的专业书,最好是公认的名著或经典著作.精读后就可顺读、反读,也可专题读.顺读以致远,反读以溯源,专题读则重点深入以攻坚.如是反复,才能钩玄,得其精萃.如此一来,从精读开始,经过博而达到多学科的精;集多学科的精,就能达到某一大方面或几大方面的更高水平的“精”.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数学家的王梓坤教授“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业余成果”,它的长销不衰和影响深远,我以为正是作者自己实践书中所谈方法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