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社会变革提出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9:01:31
谁对社会变革提出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谁对社会变革提出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谁对社会变革提出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建议教师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成后,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和有关介绍诸子百家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各主要流派的思想主张,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对“百家争鸣”历史现象较全面的认识.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教材首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接着讲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的材料,了解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情况.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建议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引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曲阜三孔”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还可以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另外,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名言,并解释其大意,教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精神历程的一个总结.参见问题解答部分.
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活动,同时介绍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使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掌握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
【学思之窗】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和认识,以此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参见问题解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