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16PF MMPI 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 罗夏墨迹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特质理论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 心理测量运动 主体统觉测验这些东西说起来都知道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14:21
人格心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16PF MMPI 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 罗夏墨迹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特质理论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 心理测量运动 主体统觉测验这些东西说起来都知道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
16PF MMPI 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 罗夏墨迹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特质理论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 心理测量运动 主体统觉测验
这些东西说起来都知道是什么,可是----真地给下个定义还真不好弄哦!
这是我们考试要写的名词解释,要能在一天之内背下来的。大师们写的时候能精炼一些吗?
人格心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16PF MMPI 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 罗夏墨迹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特质理论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 心理测量运动 主体统觉测验这些东西说起来都知道是什么,
16PF----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测验
MMPI简介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Maltiphasic,Peronality MMPI)问世于1943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特卫(S·RHathawag)及麦金利(J·C·Mckinley)合作编制而成的.该测验的问世是自称法人格测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人格测验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达100余种,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是世界上最常引证的人格自称量表.我国对MMPI进行了研究和修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已形成了一个中国版本和常模.
MMPI的目的是试图对人的人格特点提供客观的评价.测验一共有566个条目,包括14个分量表,其中10个为临床量表,4个为效度量表.选用中国MMPI量表协作组的中国常模,主要确定十个与临床有关的指标及五个研究量表指标.
十个与临床有关的指标:
1、Hs(hypochondriasis,疑病);
2、D(depression,抑郁);
3、hy(hysteria,癔症);
4、Pd(psychopathic deviate,心理变态);
5、Mf(masculinity-femininity,男性化~女性化);
6、Pa(paranoia,偏执);
7、Pt(psychasthenia,精神衰弱);
8、Sc(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
9、Ma(hypomania,轻躁症);
10、Si(social introversion,社会内向)
五个研究量表指标:
1、外显性焦虑(Mas);
2、依赖性(Dy);
3、支配性(Do);
4、社会责任(Re);
5、控制力(Cn)
其它三个因素:
1、说谎或掩饰(L);
2、诈分(F);
3、校正分(K)
MMPI采用的是自我评估形式的题目,实际上是550题,因为加了16个重复内容的题目,所以变成566题.题目的内容范围很广,包括身体各方面的情况(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情况),精神状态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态度.MMPI实施时要求被测验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对所有题目作出“是-否”回答.
本测验适用于年满16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及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
1912年在《精神病的组成》中,阿德勒把他的学术体系定名为个体心理学.同年他还创办了这个学派的机关报《个体心理学杂志》.
阿德勒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都具有一定目标性,人是未来定向的.他觉得由於人们为精神生活确定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更好地适应现实.他把一切心理现像都看作反映某种统一的生活计划,而生活计划的总目标就是优越.心理活动都是围绕著优越性这一目标进行的.
阿德勒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人的优越和完善.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行为的动机出於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后来,阿德勒又把个人优越而奋力的观点改变成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他同时还认为个人优越而奋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果一个人不顾别人和社会的需要,只专心於个人的优越,就可能产生优越情结,而具有优越情结的人可能成为一个专横跋扈、自吹自擂、傲慢之人,这种人不太受社会欢迎.
通过阅读阿德勒大量论文和著作,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该书以“自卑情结”为线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麼活著,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著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不仅如此,阿德勒理论的社会意义也颇为深刻,心理学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著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精神分析
包含如下三重涵义:
1、精神分析的第一重涵义是1890年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式.
关键性的概念包括
a:替代了催眠术的自由联想;
b:替代了给与指导或建议的解析;
c:移情.
精神分析技术由指导和帮助患者自由联想、解析联想和在联想中遇到的阻碍、解析他的感觉和对分析师的态度等构成.严格地说,运用弗洛伊德理论结合其他技术的心理治疗不是精神分析,而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
2、精神分析的第二重涵义是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关键性概念包括
a:潜意识概念——人们意识不到,但却对人的行为发挥作用的心理活动;
b:阻抗的概念——通过运用防御机制,抵抗潜意识的变为意识的过程;
c:移情概念——一个人与别人现在的关系受到他过去与别人的关系的影响,尤其是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会再现患者与过去的亲人的关系.
3、精神分析第三重涵义:广义地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
罗夏墨迹测验
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于1921年编制的,是非常有代表性并在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它主要是通过观察被试对一些标准化的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被试所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
该测验最初制作时,是先在一张纸的中央滴一些墨汁,然后将纸对折,用力挤压,使墨汁向四面八方流动,形成两边对称但形状不定的墨迹图形.该测验由10张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其中7张为水墨墨迹图,3张为彩色墨迹图.
测验分为两步:一是联想阶段,将10张图片按顺序逐一交给受试者,问其看到什么,不限时间和回答数目,一直到没有回答时再换另一张,同时作好记录.二是询问阶段,看完10张图后,再从头对每一回答都询问一遍,问其看到的是图的整体还是部分,为什么说像某物,作好记录.两个阶段结束,测验即告完成,再进行结果分析.罗夏测验的记分系统与结果分析较复杂,一般需根据反应时间、回答的部位、回答的依据、联想的内容等几个主要指标来分析.如针对形态水准评价, 优秀水准是反应内容与墨迹像一致,明细化和组织化方面一般应优秀;良好水准是反应内容与墨迹像大体相符,无不适当的|细化和毫无道理的构成;不良水准是正确度和一致性降低;病i水准是形态的正确度和一致性丧失.罗夏测验用于诊断,主要靠经验,主观性大,技术复杂,训练要求高,费时间,难掌握,我国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人本主义心理学
1、强调人的的责任
2、强调“此时此刻”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4、强调人的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以至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以人格理论为基础,奥尔波特后来成为创立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的关键人物,这为学院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分立创造了条件.默里和墨菲这一时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论著作发表,他们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霍妮、弗罗姆不同意弗洛伊德夸大性因素的作用,把美国工业社会发展中引起的社会问题看作是导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因素,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传统精神分析的主要分歧之一.1939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
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59).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并用比较心理学的资料论证,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并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梅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处境虽然带有悲剧的性质,但能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趋向光明的未来.
8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一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在马斯洛逝世以后梅和罗杰斯关于人性问题开始了公开辩论,梅不同意罗杰斯关于恶是环境造成的说法,他认为恶和善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潜能,不正视恶的问题对人本主义运动有很深的、有害的影响.
此外,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最后是方法论的建设.马斯洛曾提出,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70年代末已出现一种以科学方法论加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尝试,代表人物是J.里奇克,他认为人本主义重新把目的论引进心理学是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但必须以辩证方法和严密逻辑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性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认知心理学
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伯特、卡特尔与艾森克.
奥尔伯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 ,他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而个人特质又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独有的特质,依照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首要特质即个体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第二是中心特质,即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一般每个人身上有5至10个;其三为次要特质,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一致性.他还认为人格特质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第二层次是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表现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或特征,表面上看相似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是指具有相互关联的特征或行为以相同原因为基础.例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同的表面特质后面有着及其不同的心理动因;而考前睡眠不好、考试紧张、体育测试双腿发抖等都源于同样的根源特质焦虑.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筛选出16种人格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被广泛使用在人格测验上.
表3-1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人格因素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迟钝、知识面窄
聪慧、富有才识
C
情绪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
恃强性
谦逊顺从
支配、攻击
F
兴奋性
严肃审慎
轻松兴奋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
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理智、着重实际
敏感、感情用事
L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M
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
幻想、狂放不羁
N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聪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
激进性
保守、服从传统
自由、批评激进
Q2
独立性
依赖、随群附众
自立、当机立断
Q3
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拘小节
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温斯坦自我教育课程模式
温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来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掌握有关认识自我与决策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发展他们自我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自我教育的课程计划要依据个人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来设计,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现实或假想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过程,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H.A.默里于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简称TAT.其方法属于投射技术.全套测验共有30张比较模糊的人物图片,其中有些是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有些是共用的.测验时让被试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讲一个故事.被试在讲故事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图画中的主人公身上.默里提出的方法是要从故事中分析一系列的“需要”和“压力”.他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而且正是由于需要与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过主题统觉测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临床医学家还用这种测验结果进行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