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挖水井,挖好后要怎么设可以出好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2:55:46
怎样挖水井,挖好后要怎么设可以出好水
怎样挖水井,挖好后要怎么设可以出好水
怎样挖水井,挖好后要怎么设可以出好水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江西瑞金闹革命的时候,很可能带人或让人在沙洲坝挖过么一口井.这本来不算个大不了的事,但因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事情的意义就变得非同寻常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套小学语文课本中,歌颂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课文真是汹涌澎湃,铺天盖地,毛泽东当年在江西瑞金挖井的故事自然位列其中,课文的题目最早就叫做“吃水不忘开井人”.这篇课文只有两段,极其简单,朴实无华.第一段:“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沙洲坝.他很关心人民的生活,领导沙洲坝人民开了一口井.”第二段:“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边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这篇课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之中,到今天为止已达半个多世纪.“文革”期间,人教社解散,全国统编教材取消,这篇课文却一直保留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自编教材中.随之而来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这篇课文眼花缭乱的修改以至演绎.下面是课文编入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四年后的第一次修改: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村子外边的小河里去挑,路很远.毛主席就带着村子里的人开了一口井.解放了,沙洲坝的人在井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可以看出,这次的修改是成功的,使原本过于简单的课文具有了一定的故事性,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和阅读习惯.这一加工修改,成为后来地方教材进行再度加工和修改的“母本”.通过比较半个多世纪以来多个地方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笔者发现,对这篇课文的加工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文标题的修改.最早的版本是“吃水不忘开井人”,人教版1963年将“开”字改为“挖”字:“吃水不忘挖井人”.上海人大概觉得“吃水”这个说法很别扭,便在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吃”改为“喝”,于是标题变成“喝水不忘开井人”.另外还有人将“开”“挖”改为“打”,于是标题变为“吃水不忘打井人”.是否有“喝水不忘挖井人”这样的标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但甘肃1970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用的是“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个标题,一看就显得过于繁复啰唆.二是跟随毛泽东挖井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人教版教材,1956年版写的是“村子里的人”,但也许因为“村子里的人”的阶级成分过于复杂,不可靠,故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各地方版本教材中,“村子里的人”就变得五花八门了,计有“村里的劳动人民”“革命群众”“战士和乡亲们”“干部、战士和乡亲们”“战士和村里的人”“贫下中农”“中央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和乡亲们”等,复杂极了.这里说明,新政权一度对于当年有幸跟着毛泽东挖井的那些人的政审是极其严格的,若非根正苗红之人,是不配跟着我们的大救星——毛泽东——一块去挖那口“红井”的.在最新版本中,挖井的人写的是“战士和乡亲人”,这个说法比较稳健.三是关于革命人民保卫这口“红井”的故事.有的版本说,当地人曾经把这口井称为“红井”,这显然是民间演义.而有的版本进一步演绎,说瑞金沙洲坝的乡亲们,在红军撒出苏区革命根据地之后,进行了一场对“红井”的殊死保卫战:第二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北上抗日.万恶的蒋匪帮企图消除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要群众毁掉“红井”,群众坚持不毁,并同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动派见群众不肯毁井,只得派了大批匪兵来填,但是,白天匪兵把井填了,晚上群众就把它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就挖了五次.沙洲坝群众终于胜利地保卫了“红井”.(1977年辽宁省小学语文教材)我觉得这样的情节是瞎编的,还填了五次挖了五次!它就是说填了十次挖了十次我们也没办法.四是与这口水井有关的歌谣.绝大多数教材的版本里都没有关于这口井的歌谣,但有几个地方版本中却出现了下面这首歌谣:“沙洲坝有个大‘红井’,/井又深来水又清./个个爱喝‘红井’水,/人人想念毛泽东.”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应该是没有这样一首歌谣的,它是解放后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而杜撰的.五是井边竖的是木牌还是石碑,上面写的是什么字?60年代前,各种版本课文大都说当地乡亲们在那口水井旁竖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